IT产业的未来:人机无缝链接构建智慧城市

  IT产业是一个快速发展、因而也是一个热闹的行业,新概念层出不穷。前些年炒得比较热的是SOA,紧接着是云计算。在大家还在问SOA和云计算的关系时,物联开始网兴起。前一段时间,经常有人会问“智慧城市是不是就是物联网?”而最近,由美国开始,全世界都在大谈特谈大数据。
 
  透过这些热闹的现象,我们深入思考一下,其背后的IT产业到底发生着什么?更底层、更本质的变化是什么?
 
  过剩计算能力:IT转折的基础
 
  我曾经问过一些IT产业的朋友,你能用一句话说清楚计算机是做什么的吗?还真把一些人问住了。其实,通俗地讲,计算机就是算数的。计算机之所以产生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就是因为它的运算能力越来越强,所以,整个IT产业的基础还是CPU。
 
  我们今天谈云计算,谈大数据,甚至以前谈的SOA等各种IT热点,底层都少不了CPU的技术推动。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如今CPU发展到何种程度了,以及由此带来的本质性变化。
 
  现在,制造CPU的晶片从原来的5寸做到了18寸,晶片越大,生产效率越高,成本越低。晶片的尺寸在变大,其背后的集成电路工艺尺寸却在变小。最新的CPU技术是22个纳米工艺,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在大头针的头上可以制作超过1亿个晶体管!为了做到这一点,在集成电路的晶片上,晶体管已经不是平面的了,而是立体的。目前这样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制造,需要1000多道工序,使用了自然界100个左右的自然元素中的近50个。
 
  CPU做到这个程度,导致什么结果呢?以最新的三星手机为例,它的芯片是八核,实际上这已经超出了正常需求。可以这么讲,由于技术进步、成本急剧下降,当前的计算能力已经达到了大大超过实际需求的地步。所以,跳出云计算、大数据等这些热点来看,由于基础技术的不断进步,今天的IT产业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IT的转折,我认为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转折是IT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正由技术平台转到应用。基础技术平台不再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所以我们从关注IT技术发展转变为关注IT应用的发展。今天云计算遍地开花,大量城市在建云计算中心,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导致计算机的便宜。未来主宰IT产业的将不再是计算能力,应用将会主导产业发展。换句话说,IT产业到今天才真正进入到消费的成熟期,IT应用真正开始繁荣。我们不再受制于基础的技术平台限制,你可以几乎没有限制地做你想做的事情。
 
  第二个转折与第一个转折有直接的关系,就是IT应用基本模式的变化。IT应用正在从“点”到“线”,再发展到“面”。计算机最开始是用来做科学计算的,这种应用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点”的应用。后来计算机开始进入流程化的应用阶段,比如银行业务系统、ERP、OA等等,这些应用都是围绕流程展开的,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些应用看作是“线”的应用。今天随着IT设备的大量普及,特别是大量的信息在产生的时候就是以电子化的形态存在,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IT应用阶段,就是不同的“点”与“线”的应用正在融合,形成“面”的覆盖。这个变化,将催生出新的应用理论,新的应用技术和产品,与新的应用模式。
 
  大数据:无关流程归于主体
 
  “大数据”一词刚提出时,我觉得很奇怪。十年前甚至十几年前,银行界的数据已经很大了,是天量级的,但是那个时候大数据不热,我们从来不觉得“大”是个问题,银行也从来没觉得是个负担,它们早就开始做BI,利用这些数据来帮助他们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那为什么今天是问题了?其实我们仔细分析可以看到两个问题,第一,今天大量的数据产生的时候没有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应用流程,如何使用这些数据并不是预先确定好的;第二,这些数据和结构化的数据不一样,它们是非结构化的,我们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方法来管理使用这些非结构化的数据。
 
  今天我们面对大量与应用流程无关的非结构化数据,如何有效地管理与使用这些数据便成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这才是我们面对的问题本质所在。
 
  如果我们进一步深入地分析,就会发现脱离于具体应用流程出现的大量数据,一定与某一主体有密切关系,反映着某一主体的状态。因此,探讨数据与主体的关系将成为未来IT应用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基于主体的平台设计
 
  基于上述对IT产业变化的认识,接下来我们谈谈,站在IT技术的角度,智慧城市应该怎样建设。
 
  人是智慧城市的主体,智慧城市构架是以人为本的。城市中的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市民,自然人;二是经济体,法人;三是城市管理者或城市管理组织。我们正在用一种新的模式来建设智慧城市的系统。这个新的模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台化的建设模式,二是以主体映像为基础的应用模式。
 
  什么叫平台?其实现在讲平台讲得很多,大家都在讲平台,好多人也问我你们做这个到底跟别人有什么区别?我以佛山和福州上线的市民的融合服务平台为例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平台,最底层是云计算架构,最上层是数据交互的渠道,比如数字电视、手机、服务中心、自助站等等,这些与其他的平台并无二致,关键是中间这部分不太一样。
 
  中间这部分我们分成了三大块,一个是集成化的专项服务,就是我们围绕着人的主体,把你的服务整合在一起。第二部分是建立了一个个人的空间,这个大家可能也觉得没什么新鲜的,有些网络公司也在做这个东西。第三个是一体化的沟通平台。这三个大功能放到一个平台上,并把他们整合到了一起,这就不一样了。
 
  很多人问我这上面承载的服务别人不都有吗?你的优势在哪里?
 
  这就好比问沃尔玛和小商贩的差别。沃尔玛是零售里面的高级业态,而且它的价值不是小商贩能比的。
 
  所以我们定义的平台化,是集成整合的“沃尔玛”,是面向“面”的服务。我们不是在把一些服务简单地集中在一起,比如很多企业在中国做智慧城市,做一个所谓的“市民网页”,把这些东西加在一起。这是一个自由市场的做法,它不是一个平台的概念,不是一个面向“面”的服务。还有人做云平台,把这些服务都部署在云平台上,我们认为这也不是服务层面的平台化,这只是技术层面的平台化。
 
  以购买经济适用房为例,我们来看在真正的智慧城市平台上的三大功能融合。政府会在沟通平台上发布购房通知,个人收到通知后,可以到服务部分做网上申请。收到个人申请后,平台上的服务自动会到个人空间里调取该人资质,审核是否符合购买经济适用房,如符合就会接受申请,然后到沟通平台上做网上公示。网上公示通过后,政府会发通知到他的个人空间里,给一个可以购房的确认邮件。接到通知后,他再到服务部分完成购房行为。购房完之后所有的记录会留在个人空间。他看房后如对小区有任何意见,还可以到沟通平台上提建议,如在小区门口建一个方便行人的过街天桥,这个建议最后也会留在他的个人空间中。这是真正的平台概念,它不是技术概念,而是在服务层面做成平台,以使用主体为核心提供融合服务。
 
  我们的平台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从技术来讲,这个技术平台是一个弹性的、渐进发展的平台,它不会因为今天出现一个新的技术就要推倒重来,而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替代的系统。
 
  其次,在服务层面上是要面对服务主体建模型,围绕主体的信息做完整的模型,才有可能构建出这样的平台。构建这样的平台,需要大量的建模工作。
 
  用这种方式构建的网络化服务系统,我们认为是一种新的互联网服务模式,与已有的“点”或“线”的服务,或者那些以应用商店为代表的自由市场式的服务有着本质的差别。
 
  从主体平台到城市的数字映像
 
  刚才的智慧城市平台,是以人为主体的平台设计。我们再进一步来看,一个国际上的真实案例,它是以城市为主体的管理平台的建设。
 
  在这个系统中,底层是传感器,所谓的物联网,也包括网络空间上的虚拟传感器。这些传感器生成数据之后,它没有像传统的应用模式那样直接和应用连在一起,而是首先通过采集融合分析,形成一个所谓真实世界的映像。这是因为它不是简单地把数据堆在一个地方,而是把这些数据按照这个城市的真实的逻辑整合在一起,在计算机里面形成一个“城市的映像”。
 
  在这个城市映像里面,它有采集、融合、分析等功能,然后还有模拟、预测、预警、共享、推荐、可视化展示等,在这个映像基础上才是应用。换句话说这些应用可以随需求而变化,但是底下的映像是不变的,因为城市的映像和应用没有直接关系,它是城市这个主体的自身内在逻辑与状态的反映。
 
  以映像为基础的未来智慧城市平台化的应用,内核将是一个城市的多维度的数字虚拟映像。在这个虚拟映像之上有一些共性的基础性的服务,然后是面向不同对象的服务平台,如之前我谈到的以人为主体的服务平台。我们认为未来的智慧城市整个大的宏观架构都将会是这样的。
 
  挑战
 
  前面已经描绘了未来IT在智慧城市中应用的蓝图,但是还有许多挑战需要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中寻求突破。比如个人是最简单的主体,我们可以针对个人也建一个映像。虽然人是最简单的主体,但是建立个人的映像还是蛮复杂的,需要多个数学结构耦合在一起才能完成这个映像。这个工作需要数学工具,也需要你对对象的深刻理解。未来这些东西在IT发展当中的重要性可能超过基础技术平台。所以如何针对用户实体去建映像,将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我们再往远看,当以映像为基础,用面的方式来构建服务之后,这个服务和人在智力上将会是无缝地结合在一起的。但现的在IT系统和人的接缝还是非常大的,如何减少这个接缝也是一个挑战。这个接缝不是像现在许多厂家做得那样,摆摆手就能操作电脑,就算是无缝了。这仅仅是人机接口,还不是信息系统和人的大脑的无缝连接。这决不是概念炒作,我认为,未来二三十年整个IT产业将会往这个方向走下去,逐步实现人与机器的无缝连接。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13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