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难落地 华强北遇“无米下锅”烦恼

  【智慧城市网】“可穿戴若成功,需要在设计、能耗、功用之间取得平衡。”操着一口流利英语的MisfitWearables公司CEO、创始人SonnyVu正对着台下数百位制造商和采购商发表主题演讲,这是环球资源2014年香港春季电子展上的一幕。
  
  而就在演讲厅的楼下,电子展的另一个角落,深圳一电子厂商的总经理毛云(化名)正在和来自海外的客户接洽,在他的展台中,放置着十几款平板电脑以及智能手表产品。
  
  “上午见的都是老朋友,主要的兴趣点还是在平板这块。”手里摆弄着一块智能手表的毛云显得有些无精打采,在外界,他手里这块“智能手表”有一个更时髦的称呼:可穿戴智能设备。过去一年来,这个名词已成为深圳乃至全球硬件业的新大陆,在很多预测报告里,这个市场将如同过去的手机和平板市场一样,是一块即将爆发的蓝海。
  
  但事实上,作为“接棒”平板的可穿戴产品,似乎并没有引起华强北山寨厂商的追捧。相反,由于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利润的快速下滑,深圳电子山寨圈正在遭遇“无米下锅”的烦恼。
  
  概念爆炒后的陷阱
  
  与线上可穿戴式设备的火爆截然不同,目前在实体市场真正的可穿戴式设备还没什么动静。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近日走访了全国最大的电子产品交易市场华强北电子市场,多个卖场中仅有几家商家售卖“可穿戴”产品,确切地说,大多数都是采用联发科芯片解决方案的“手表式”手机。
  
  这与想象中的智能穿戴产品相去甚远,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手表式的智能产品大多数采用的是联发科平台,插入电话卡后可以直接打电话和收发信息,支持MP3播放、蓝牙、Java后台运行等一般手机功能,报价在150~800元之间。
  
  远望数码城中的一名商家告诉记者,目前可穿戴设备产品大多数只是手表,但从性价比来看,还不如买个手机合适。“现在安卓手机也有七八十元的,看你要什么类型的,手表类型的也有。”上述商家对记者说,现在消费者对这些概念不是特别有兴趣,海外采购商的兴趣也不大。
  
  据记者了解,作为春季电子第一展,环球资源香港电子展共有4200个展位,其中,可穿戴参展商仅有八九家,而参展商中80%由深圳中小电子企业组成。
  
  市场上对可穿戴产品的“冷漠”给第一批进入智能穿戴领域的山寨厂商泼了一盆冷水,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可穿戴设备被这些山寨公司视作“救命的稻草”。
  
  毛云也是在两年前加入可穿戴产品中的一员。他告诉记者,为了抢占先机,很多同行在更早的时候,2011年左右就进入了这个市场,而当时大家只是赌一个概念,没有大的投入,但从去年开始,这个数量起码翻了一番,在华强北市场上贩卖智能可穿戴产品的厂商多了上百家。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可穿戴设备在过去的一年呈现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并且2014年的出货量将超过1900万部,较2013年的销量增加两倍。此外,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在2018年将达到1.119亿部,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8.4%。而一些投行的数据更加乐观,预测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会在3年内达到560亿美元。
  
  “大家也是被这些数据搞晕了,即便是大厂商,出货量据我们了解也只是一般般。”毛云告诉记者,目前华强北做一款可穿戴产品的门槛很低,特别是原来做平板和手机的人,只要联系一下方案厂商,配个芯片就可以了。但没有哪家做出量来,很多都是玩票性质。
  
  据其介绍,出货量每月在几百台的厂商已经算是行业中做得不错的,更多的厂商是在“投钱”养这个市场。
  
  或面临更大洗牌潮
  
  据记者了解,目前市场上可穿戴设备厂商可以分为不同的四个类型。第一类是以谷歌、三星、索尼等为代表的巨头公司推出的高端产品,如谷歌眼镜、三星GalaxyGear、索尼SmartWatchSW2等。第二类是以较大的IT厂商为代表推出的可穿戴产品,如华为推出的手环、盛大推出的手环等。第三类是以创业公司为代表推出的概念产品,其中有很多以谷歌眼镜为模型的产品,也有健康手环、智能手表如MISFIT手环带有科幻性质的产品等。第四类则是小厂商乃至山寨厂商推出的可穿戴产品。
  
  “对可穿戴产品的理解不一样造就了不一样的市场。”奋达科技总裁兼CEO汪泽其告诉记者,目前做可穿戴整机,如果技术上没有过硬的地方,做的风险就会很大。拿深圳来说,之前大量做Android方案的公司随时都可以转型,摇身成为智能手表方案提供商,它们也许会帮助一大批做终端的竞争者出现,但没法让这些竞争者站住脚。如果没有大规模、持续的资金和人才投入,以及设计方面有独到之处,目前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做可穿戴整机的自主品牌是九死一生。
  
  “山寨厂商也许能够在市场爆发的时候赚到一时的快钱,但并不能长久。”汪泽其对记者说。
  
  这正是毛云所担心的问题。
  
  与手机相比,可穿戴设备的竞争已经超出硬件的比拼,更多的是来自于硬件外对移动应用产品的理解,比如谷歌眼镜围绕图片分享和信息推送衍生出的丰富应用,但目前国内市场上尚没有成熟的IT方案让山寨厂商去“追随”。
  
  “大家是空有一身武功没有地方使劲。”毛云告诉记者,市场上安卓版的手机都可以叫做可穿戴产品,只需要把屏幕缩小就可以了,应用还是原来安卓上的应用。
  
  毛云告诉记者,现在大家能做的就是等待苹果等厂商发布新品。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苹果的产品不发布,厂商都不知道该怎样做,因为大多数厂商都是跟随者。“领头羊”不做事儿,大家根本不知道该干吗,做出来的产品也不伦不类,抄袭者与创新者的不同就在这儿。抄袭者没有人可以抄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吗,他做出来的东西也不会有人要的。有个标杆在的话,大家就会知道产品有什么功能,市场才会打开。
  
  “但智能手表无法作为独立终端存在,必须且能够与智能手机、PC等进行有效及时的互动,从云端提取和输送数据。这些都是山寨厂商缺乏的基因。”上述分析人士说。
  
  这种等待的心情对于毛云来说并不轻松。他告诉记者,除了投放些资源到智能手表上,自己大部分的精力还在坚守平板市场。“前两年平板市场火爆的时候,一个月的出货量可以达到100K,但到了去年,开始大幅度下降,利润从两年前的十二三美元降到了去年的两三美元,到了今年,几乎只有1美元了,市场越来越难做。”
  
  “产品没有创新客户那边也很难开拓,上来就问价格,没什么意思。”毛云告诉记者,为了应对目前的状况,从去年开始,他把大部分的工人都裁掉了,工厂只做验证,客户需要什么,他就去找方案商,只需要留一些工程师,维持工厂的运转就可以。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16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