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电梯再造惨案 电梯安全保护已脱节

  【智慧城市网】在上周四的早上,各大媒体纷纷爆出这样一条消息:在前一日的11时36分许,深圳罗湖区桂园街道松园北13号长虹大厦内,一名鹏程医院的实习护士在乘坐1号电梯时头部被夹,电梯直接落到负一楼,该女子血洒电梯当场身亡。该大厦管理处方面表示,初步怀疑是因电梯故障所致。相关部门已经开始介入调查···
  
  看到这血腥的一条信息,我们不禁为离世女孩感到悲痛的同时,也不经意间为自己的经历涌上一丝寒冷的凉意。恐怕在我们的生活中,遭遇电梯故障的经历几乎每个人都有,翻开相关的新闻,我们发现类似的悲剧几乎间隔一段时间就要"赴约"上演一次。而据不完全统计,在最近的两天内,全国就有两人因电梯故障而先后丧命。如此之高的危险发生率不禁令人毛骨悚然,同时也不得不感叹,原来做电梯已经成为一项让人提心吊胆的危险游戏。
  
  电梯安全设施缺失引担忧
  
  从当初发生的北京地铁四号线电梯伤亡事件,到去年年底武汉工地发生的载人电梯百米坠落近20人死亡的事件,再到上周这一次发生在深圳的电梯悲剧事件,几乎每半年一次的电梯惨剧已经给我们敲足了警钟。尽管对于电梯安全运营的问题,已经得到了相当的重视,而且对于电梯的检修周期也有了明确的时段,但是却依然未能阻止这些无辜人的离世。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说明如今的电梯安全维护已经愈发的力不从心。
  
  在这次肇事的电梯信息中,凤凰网记者发现,这台电梯下一次的检修时间为今年的5月26日,也就是本周的周日。虽然这个时间距离维护日期已经寥寥无几,但是即使就是抛开检修电梯周期留出的安全余量来说,临近检修也同样不能成为电梯发生悲剧的理由。
  
  此外,如果我们今天在地铁上遭遇危机,我们可以采取紧急制动的方式迫使车辆停止;如果我们在公交车上遭遇安全危机,我们可以采用紧急门控,或者破窗的方式实现"突围"。但是对于电梯来说,我们的安全应急手段似乎就显得单薄很多。对于当前的大多数电梯来说,我们的应急手段几乎就是电话求救或者报警警铃,对于一些主动的应急功能,还都暂且没有出现。虽然在当前的一些公共场所的扶梯两端,已经具有了一些紧急的控制键位,但是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它们的作用也会伴随着混乱的环境而大打折扣。
  
  因而,从上面提到的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维修周期还是电梯的一些紧急控制方式,似乎都已经与我们今天的需求日益脱节。于是,这样的现实也就造成了一些"守法"的电梯却接二连三的出事,而每一次的教训却几乎都像第一次一样的惨重。
  
  电梯控制需渴望智能技术
  

  如果要比起十几年前的电梯,那么不得不说现在的电梯要比那时候聪明很多,至少在发现有人的时候,自动的门控能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我们难以遭到误伤的可能。但是,在我们的电梯面临特殊状况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所有智能化功能的失效,而这样的状态如果发生在今天,甚至会比十几年前面临着更加危急的局面–至少在那个时候,很多的电梯还是有人值守的。
  
  因此,在如今传感技术开始向着多样化发展,感应应用技术开始日益深化,尤其是电梯安全警报每每被激活的今天,我们的电梯智能化水平是否也需要一个更高的层次?在设备感应能力上,是否也可以采用更加多样化更加稳定的一个层次?
  
  比如,如今的许多电梯基本依靠红外感应来判断人员的有无,但是在笔者经历的很多电梯中,发现大量的感应装置存在着老化,反应迟钝的现象。此外,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电梯,往往依靠三个对射点来完成大门的扫描,这对于一些姿态特殊的情况(比如低头过门)的反应就显得滞后多了。而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是否可以加装一些用于安防报警的传感技术进行复合式验证,适当的引入热感,微波等更多先进的对射技术。以增强设备在识别能力上的准确性,避免因为误判或者漏判而造成的设备事故。
  
  电梯安全标准升级刻不容缓
  
  此外,除了感应端性能的加强以外,适当的将设备的智能化控制由大门向着一些后续的功能上扩展,比如对于一些部件的自检能力,也在当前的形式下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就像我们此前说的那样,在特殊时刻的一些紧急制动功能,已经是当前电梯安全功能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客观的说,虽然安防与电梯属于两个明显不同的领域,但是在很多技术上,却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尽管在安防自身的发展道路上,很多技术还相对缺乏成熟,但是在一些实际的应用上,却又是非常值得电梯技术在发展中所去借鉴的。
  
  一次又一次的事故告诉我们,原有的电梯管理理念在面对今天所面临的危机时,以及愈发的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重新整理应用思路,引入更多的先进技术对电梯的应急功能进行全面的完善,或许将是解决电梯"吃人"危机的当务之急。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2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