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遭遇承载力瓶颈

  【智慧城市网】21日,第四届中国社会保障前沿问题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上海举行。据《解放日报》报道,与会专家估测,在2040年至2050年期间,上海常住人口应控制在2800万至3000万之内,与目前人口水平相比,约增加400万至600万。该新闻被部分沪上媒体冠名“外来人口还可增加约400万至600万”,诱发了上海网民的普遍焦虑,继而获得广泛关注。上海铁路公安局官方微博对此转评,一句“海纳百川”耐人寻味。
  
  现今,有关“城市人口承载力”的概念讨论如日中天,大有赶超当年GDP、GPI之势。有报道提出,上海的学校、医院、养老等设施的服务能力都已近极限。上海常住人口在去年已达2380万,“如果上海人口超过极限,并不意味着无法生活,但市民的幸福感会迅速稀释,城市整体水准和宜居度急剧下降”。为此,东方卫视主持人骆新指出:越是依赖土地政策和重大基础建设来拉动GDP的城市,它的人口导入越是快速且规模庞大,相对而言,新增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也较突出。
  
  我国的城市发展很大程度上由行政意识决定,这虽然得了“举国体制”的“便宜”,却蔽不住城市承载能力的诸多缺陷,止不住“城市病”反作用于“城镇化”进程。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车书剑提醒:“城市病”如果不妥善解决,对城镇化没有好处。
  
  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如何避免上海这些超大城市的承载力触壁,是个“城镇化”的现实难题。经济学者周其仁认为,“人的城镇化”是重要的国家态度,这不仅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要让外来人口在输入地切实感受到城镇化福利。但据媒体报道,中国目前有近2亿生活在城镇的农民工依旧处于“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动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市、积累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的“半城镇化”状况。网友“克鲁格的反思”点评:如果国家资源各省市对等,怎么会有这种可笑的现象,还觉得是好事,片面发展城市,一个城市不是以人多来衡量其实力如何。
  
  城镇化的进程必须要与城市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承载力相适应。对人口导入的大城市而言,人的“半城镇化”正是“城镇化”发展不节制的后果。量级的人口涌入会稀释大城市的公共福利,以致固有的公共服务资源堵不上膨胀的需求缺口,造成外来人口的城市归属感缺失,甚而使本地居民感到自身利益受蚕食,严重的还会激化戾气横生的利益博弈。
  
  这种类似“蝴蝶效应”的死循环是把双刃剑,在评论员谢木子看来,这“可能会延缓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户籍放开的步伐;也(可能)会倒逼进行中国城市的去行政化的进程,让市场更好的发挥在城市发展中的基础性资源配置的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12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