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提高道路运转效率 治理拥堵需公众参与

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城市道路运转效率,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交通拥堵,同样也不能改变备受争议的“中国式过马路”的存在。这种交通乱象为何屡禁不止?有专家认为,科学规划的城市布局、发展成熟的公共交通、高科技的管理手段以及文明的交通行为是影响城市交通是否畅通的四大因素。前三个因素考验的是城市经济实力,而第四个因素恰好是如今影响我们城市交通的最难解决的问题。

建高效交通体系 文明交通是软环境

交警河北支队政委王泰明一直从事交通管理工作,除了是一名一线交警之外,他还是一名智能交通专家。在他看来,如果用一只手表来比喻一个运转有序的城市,那么表盘背后的齿轮和发条就是它的交通体系,而公众的交通文明行为则是这个城市不可缺少的润滑油。

王政委认为,市民的交通文明行为是一个城市的软环境,交通体系、智能交通系统设计得再完美,都需要人这个主体来支持、遵守。只有不断提高大多数人的交通文明行为,城市的交通体系才能更有序、更高效。

“就拿电子警察来讲,它是监督交通违法行为的。少数人违反、绝大多数人遵守,它就起到监督作用,如果所有人都不遵守,电子警察能起到什么作用?不单是电子警察,所有交通系统的设置,前提都是交通参与者是守法者。”王政委说,法律规范就好比游戏规则,人们每天的生活就像是一场游戏,大家遵守规则,游戏才能继续,否则只能“死机”。

王政委认为,种种不文明交通行为,其实还是源于一部分人的观念没有及时更新。从1886年第一辆汽车诞生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进入汽车交通时代。而在中国,机动车进入家庭仅仅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公众的思想还没有从固有的自行车交通时代转向汽车交通时代。“自行车交通时代,人们很随意,所停就停,想走就走。看看我们现在,很多驾驶员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王政委说,他曾经就遇到过,有驾驶员开着汽车到菜市场买菜,连车都不下,摇下车窗就递钱收菜;有些驾驶员停车恨不得停到家门口,最好下车就进屋,一步都不愿意多走,这些都是自行车交通时代的特征。

改变观念靠宣传 更需行之有效办法

从自行车交通时代向汽车交通时代的转变到底需要多长时间,需要什么样的方式来从根本上改变现状?作为一名交通管理者,王泰明认为想要改变人们的思想,还得靠宣传教育,而且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2005年,当时还是交警队长的王泰明就提出“四让”口号:车让人让出一份文明,人让车让出一份安全,车让车让出一份秩序,人让人让出一份和谐。今年年初,作为河北支队的政委,王泰明又提出打造“畅通河北”的想法,违章少、行车畅、停车齐、事故降、阻塞轻是“畅通河北”的目标。在王政委看来,要想引起市民的关注,加强他们对于交通法、交通出行行为的重视,还应该建立社会公共信用体系。

除了相应的宣传教育之外,作为一名城市交通管理者,王政委说他也在想方设法改变目前的困境。“比如学校门前的乱停车问题,目前我们在河北区每一所中小学设置‘一校一警’,针对每所学校不同的位置、条件来解决家长停车难的问题。”在王政委看来,光是空泛的口头宣传还不行,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同样必不可少。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1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