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不是摊大饼式的造城运动

  【智慧城市网】近期,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对12个省区的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平均一个城市要建4.6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城市,平均每个规划建设约1.5个新城新区。中国究竟需要多少“国际化大都市”?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城市要和谐舒坦,不仅在于地标、GDP等宏大叙事的内容,更在于过好柴米油盐的小日子。中国还走在城镇化的路上,不谈国际水准,自己的目标还是有的。步子大一些、速度快一些、效率高一些,是人之常情的追求。但历史也告诉我们,越是大步向前的时候,越容易迷失方向。对于城市发展,逆耳忠言很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早就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
  
  一句话,城市不能“贪大求洋”。
  
  只是,就像人人都有膨胀的冲动一样,脑袋发热的城市也不少。对于今天的中国城市,媒体总结了三种症结:一是定位过高,省会城市意在国际化城市、大区域中心城市,一些中型城市也提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二是速度过快,譬如西南一个县级市,在建的房地产开发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消化现有住房的周期超过15年;三是用力过猛,江苏一个镇,政府财力不足,征地速度却不降,直接给农民打白条,言称征地补偿“过两年再给”。
  
  这些闹剧,看似笑谈,却裹挟着看不见的风险与矛盾。
  
  先不谈资源能源及官民关系,只看看最直观的“钱债”。以始于2008年的大同“造城运动”为例,根据媒体调查,目前大同地方债务已超过百亿元之多,参与大同城建的建筑商纷纷“败走麦城”。仅大同魏都新城一个小区,地方政府欠工程款就达3亿元之多。正因如此,眼下不少媒体以“延安千亿‘削山造新城’,造城运动恐成债城鬼城”为题,警醒其借债造城的风险。这样的警示,其实还有更权威的声音:国家审计署日前公布的审计结果也显示,随着土地出让收入增幅下降,地方偿债压力也在加大。2012年底,4个省本级、17个省会城市以土地出让收入为偿债来源的债务需偿还本息2315亿元,为当年可支配土地出让收入的1.25倍。
  
  摊大饼式的造城运动,与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相去甚远。用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的话说,“这几年,城镇化率在逐年提高,不少农民‘市民化’,城市常住人口约52%,而户籍人口只有大概35%。这一程度上反映的是‘伪城镇化’。”城与人,靠拉郎配的方式是没法构建起良好生态链的。那么,为什么城市都爱造新城、铺新摊子?
  
  这里无非三个因素使然:一是暴发户式的炫耀心理。据统计,全球在建的摩天大楼有87%是在中国,而在排名全球前20位的高楼中,有10座属于中国。一些城市有钱了,却未能养成与民为善的气质,于是只能从高楼与新城中寻找现代化的自信。二是决策轻率而无需究责。城市造成什么样子、投入多大的规模,时常因个别领导的好恶而改变。反正最后是拍脑门决策、拍屁股走人,人走政息后,“烂尾”的新城宛若鬼城。这里主要是两个问题:对城市走向缺乏科学审慎的程序决策,加上预决算约束机制“牛栏关猫”——城市就成了官员想象力的试验场。如果还要算上一个因素,那就是社会对城镇化的误解,以为城镇化一定就能带来就业与消费,带来福利与机遇,以为城镇化就是“房地产化”、急哄哄挤着去沾染“大城市病”。一边造城,一边拉人,最终完成的只是形式政绩的一次演出。
  
  城市往哪儿走?这个问题很重要。闭门造车的时候,起码还要听听门外的市民的声音。他们是城市的一部分,也是自由流动的生产要素。如果热度不减的造城运动弄得“城不像城”,一旦户籍门槛等问题被解决,“坏城市”恐怕真的要成“空城”。起码,每个奔跑中的城市,都应停下来等等那些跑得气喘吁吁的市民。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11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