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需摆脱“亚健康”之困

  【智慧城市网】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发布会在京举行。蓝皮书指出,我国城市健康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九成为亚健康城市,城市健康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如果将城市人格化,亚健康的城市,自然一不小心就容易“生病”,或者说,它的免疫力起码是有缺陷的。研究显示,从全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相比于伦敦、纽约等一些发达国家城市,我国城市的健康发展水平普遍偏低。譬如,中国特大城市空气质量远比部分发达国家城市的空气质量差;再譬如,“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二元空间的表象也反映了更深层的城市社会分化。
  
  城镇化与全球化一样,早已势不可挡。1800年,全球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今天,全球70亿人口中有一半目前生活在城市地区。2014年7月10日,联合国公布的《世界城市化前景报告》指出,到2045年,城市人口将超过60亿,城市化与总体人口增长将在未来30年里使城市人口增加25亿。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规划,在2030年前,我国还有3.9亿农民需要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的完美转身,而不是在工业文明的驿站继续流连。就此而言,城市要处理的问题很多,譬如“我国农民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约13.1万元”;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指出,中国是目前全球生态足迹总量最大的国家,人均生态足迹大约是生态承载力的2倍多。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问题如得不到重视,则PM2.5爆表、地下水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交通拥堵、食品安全危机等,就会成为“城市病”的症候群,渐次侵蚀着健康城市的肌体。
  
  “亚健康城市”话题,这些年屡屡耳闻。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战略策划部副主任郑明媚曾表示,中国城镇化已经出现了“亚健康”的病态,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在一些生态城,竟然找不到一家像样的小卖店”。当然,城市的健康程度,不只是生态与环境,也不只是有一家小卖店,但新常态下的城镇化,自然应摒弃以往“见城不见人”的老路,更尊重规律、更契合人性、更关照公平,真正把“市民的健康生存与全面发展”放在心上。
  
  从“刘易斯拐点”到“中等收入陷阱”,城市在飞速奔跑的时候,也很容易自我迷失或罹患各种疾病。“九成亚健康城市”如何破题?也许,只有在新型城镇化的“新”上做文章:一是重新定义城镇化的内涵,由规模扩大、空间扩张转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为重点,回归“人居”取向;二是在统筹城乡两个系统中优化城市发展,以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为引擎,产城融合、城乡协同,让经济、科技、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空间等诸多要素协调互动、优化组合。对城市来说,这是选择一种路径,亦是塑造一种灵魂—而这一切,最终都须诉诸于改革后的制度设计。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18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