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系统不敌中国式过马路

  人脸识别能否管住"中国式过马路"
  
  【智慧城市网】这些年来,人脸识别已经成为我们应用的重头戏。无论是出入的识别,还是人员的筛选与排查,人脸识别可谓都发挥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过,要说这人脸识别在交通管理上发挥作用,您是不是就觉得有些新鲜了呢?
  
  近日,网上曾经传出这样的一条新闻,曾经与江苏省公安厅合作的一家公司提出设想,打算尝试将破案中屡建奇功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对于非机动车的交通管理中。
  
  这套预想中的系统是借助人脸识别比对与查询系统,结合快速图像处理,以及一些动态的侦测识别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对于"中国式过马路"行人的抓拍与信息的处理。这样的应用除了对单纯人脸识别的效率有着较高要求以外,对于图像的纠错能力,劣质小图像等模糊信息的重建方面也有着较大的要求。因此,可以说是一款不折不扣的智能化交通管理设备。
  
  然而,当这个设想一经出现,便遭受到了非常大的争议。不少的人认为如此的拍摄着实有侵犯个人隐私或者肖像权的意味。如果联想起此前南京曾经为了整治闯红灯的乱象,将闯红灯者在商家大屏幕上播放的形式引起的种种非议。产生这样的声音也就让我们不足为奇了。最终,这样的方案并没有真正的实施,有关部门表示,这种方式暂时不予考虑。
  
  或许在安防从业人士看来,这多少是一个有些遗憾的结果,毕竟对于一个对于智能交通的尝试,就如此的夭折了。客观的说,如此的工作方式的确有些滑稽又严厉。不过,对于智能交通的应用到底该如何发展与应用,确实是个我们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为何先进技术却让民众不买账?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们曾经提到了在武汉的街头,因为中国式过马路过于频繁,以至于让智能交通设备不得不停用调整的新闻,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那篇文章中,我们提到了智能交通的搭建应该要更多的从国情出发的理念,也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共鸣。
  
  其实,对于这次人脸识别项目的搁浅,在笔者看来,同样是一种纯技术理念与现实应用的有一次交锋。虽然从表面上,一款理论上的执法设备与一款被迫停用的交通指示设备有着非常明显差别。然而它所触及的核心问题,却直指先进的技术水平与现实应用下的一种冲突。
  
  对于人脸识别在红灯执法过程中的应用,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式。或许从大家对其的反应程度来看,也能够感觉到它对于社会管理上的巨大影响力。当然,也正是这种巨大的"约束力",使其最终在大家的争议中回归理论。而这无疑也是客观现实与技术理论形成冲击之后最直观也是最终的结果。
  
  对比最近的这两次新潮智能技术应用的"熄火",或许我们更能够体会出当前智能交通乃至平安城市在构建中所面临的难题与方向。包括报警设备在内的很多安防设备可能都会遇到类似属性的问题。因此,如何让我们的安防智能化产品"入世"成为在研发中必不可少的问题。当然,我们并非说对于客观环境的适应就是对一些违法行为的退缩与容忍。只是,通过这些事情所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其实是我们最容易忽略也是最为不可或缺的发展理念之一。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2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