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智慧城市发展之路

  【智慧城市网】近年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城市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就此,世界各国纷纷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科技"制高点"。日前,在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智慧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主办的"2012中国(上海)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上,业内人士就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之路进行了深入探讨。

  智慧城市成为未来趋势

  当下,全球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据联合国报告,全球人口中有一半生活在城市,2025年前,将新增八个千万人口城市,到2050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口将从当前的33亿增长到64亿。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诸多问题:城市化进程意味着更大的资源需求、更复杂的城市管理和社会关系,与此同时,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阻塞等,都已逐渐成为制约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

  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云计算、物联网、3G等新兴技术逐渐成熟并投入商用,对于推动城市信息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共识。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已有超过300个城市计划建设智慧城市。据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院长李安民介绍,自2010年以来,在

  IBM"智慧地球"和各地物联网发展的推动下,以"智慧城市"为主题,国内大中城市相关规划、项目和活动渐次推出,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城市服务、完善城市功能,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截至2012年6月底,三大运营商已在全国320多个城市,与当地政府合作建设智慧城市,"十二五"期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启动2万亿产业机会。

  那么,如何以智慧城市为抓手,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呢?在赛伯乐(中国)投资有限公司CEO朱敏看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城市化进程中,把智慧IT科技和产品融合到智慧城市中,使民众可以享受便利。第二,通过将智慧IT科技嵌入产品,可以培养行业领军企业。第三,通过产业转型,可在智慧城市中培育一批新服务运营商。第四,可将高智慧低成本的新服务模式作为模型推广到全世界。

  从数字城市走向智慧城市

  早在几年前,各地开始建设"数字城市",而今提出的智慧城市与之前数字城市相比,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方面有哪些不同?

  论坛上,工业与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介绍,数字城市概念最早是美国于1998年提出,随后便引起广泛影响。数字城市实际上还是基于地理空间性基础的信息化应用,但这一概念引入到中国后,被提升到更高层次,成为推进中国信息化重要的、最形象的战略目标。

  而IBM在2009年提出智慧城市的设想,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董宝青表示:"我认为智慧城市的概念非常好,在中国,我们绝对不会局限于IBM所提出的智慧城市的概念,由于’智’和’慧’概念在中国文化里面博大精深,因此语义不同。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将坚持以人为本,面向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来拓展新应用。过去,我们更多关注的是IT的性能,如计算能力有多强,存储能力有多强,传输能力有多强。而现在更多地考虑如何更大程度的,更大范围的发挥信息知识和智慧的作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型。"

  对此,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姜华也持相同观点,"以前,我们更多地着眼于信息化基础建设,如今我们更注重如何提供’智慧’服务。例如,前几年,我们更多地将物联网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如今,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我们更多地将物联网看成是一个应用平台。今后,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社会化管理的助推器。"

  迈开先行先试步伐

  目前,全国各个城市已经掀起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如上海、武汉、北京、宁波等。在上海,智慧城市已成为浦东新区"十二五"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据上海市浦东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介绍,浦东新区已形成"智慧浦东建设(600284)专项规划",并被评为"2012中国智慧城市推进示范区"。在绿色环保方面,新区通过智能识别技术、物联网等,建立全区餐厨企业的"一户一档",防止地沟油回流餐桌。在智慧医疗方面,新区已推广自助医疗服务,包括自助挂号、自助收费、自助检验检查报告打印等,平均付费时间可从30分钟下降为6分钟。同时,"智慧农业"项目也在推进中,如多利农庄通过运用物联网关键技术,从精准农业生产、农产品生产安全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等三方面开展示范应用。

  此外,居民还能通过"智慧城市炫卡"在菜场刷卡支付。目前,浦东新区建有15家标准化菜场。居民手持该卡,可到附近菜场买菜、超市购物,还可去社区医院预约门诊。

  "智慧陆家嘴(600663)"建设同样初显成效,如陆家嘴楼宇光缆覆盖已全部建成。此外,金融资讯播放系统平台已搭建完成,目前有世纪天桥显示屏、33个行人指示点、7个出租车扬招点、15辆早餐车投入使用并纳入平台管理,随时提供实时金融信息及政府资讯。

  据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高玲玲介绍,"未来将在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各个领域全面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融合化、开放化’的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并以此推动生产模式、管理模式、生活模式等方方面面的变革。争取’十二五’期末或更长的时间,基本建成’智慧浦东’框架体系,把浦东打造成为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先导区域和示范区域。"

  勾勒智慧城市未来蓝图

  目前,全国已有数百个城市计划建设智慧城市,由于其地域特色和产业特色不同,各个城市的侧重点也不同。为进一步科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评估,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智慧城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出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该指标体系主要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智慧城市软环境建设等6个维度,包括18个要素、37个指标。

  有了一系列指标体系,便可开始绘制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蓝图。智慧城市综合运营商—中国安防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曹国辉指出,由于国家条块体制的限制以及城市级智慧系统极具复杂性,因此,建设一个综合型的智慧城市,首先需要绘制蓝图,这就需要从顶层的规划设计开始,"我们的总体愿景是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学的和谐新城,并在能源、交通、通信、环保、基础设施、减灾、后期运营等各方面协同发展。另外,’平安城市’也推广了很多年,它的主要瓶颈在于过多地强调城市建设,而没有强调后期设备的运营、管理和服务。因此,我们更应该通过一些基础的智慧化平台来对整个城市进行管理和服务。这就需要两大类技术,一类是以生态低碳为基础,另一类是以信息化为基础,这两类技术将对整个智慧信息技术进行推进和改造。总的来说,智慧城市的目的不光是要建成一个科技新城,还要创意新城、文化新城、教育新城、服务新城,是一个综合性的新城,而且针对不同的城市、特点,产业分布进行不同智能地建设。"

  发展瓶颈有待破解

  虽然智慧城市建设已拉开大幕,但在建设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上海市浦东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副主任张爱平认为,智慧城市建设需走出三大误区:一是纯部门论,认为建设智慧城市是经信委的职能,而非自己部门和单位职责所在,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本单位信息技术部门的职能,而与业务工作无关。二是纯工具论,认为信息化只是工具,不用也照样工作,尚未深入理解信息化对工作效能提升、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持引领作用。三是纯基础设施论,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往往导致网络体系建设较为超前,但缺乏有生命力、服务民生的智慧应用,无法感知智慧带来的便捷惠民。

  除此之外,智慧城市建设还面临一些发展瓶颈:首先,信息"孤岛"依然存在:长久以来,信息化建设往往部门先行,客观上造成信息"孤岛"。部分部门强调保密性和封闭性,导致新的"孤岛"不断产生,并质疑其他部门信息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不愿采纳。

  其次,统筹力度依然不够,仍存在立项多部门、资金多渠道的问题。投入资金量严重不足,进一步加剧了面上统筹的难度。

  此外,智慧城市应用相对集中,缺乏创新性与广泛性。对此,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院长李安民建议,"智慧城市需要构筑足够丰富的应用,以规划为先导,要以需求为导向,且要创新应用,创新模式。"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4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