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煤炭之都”的智慧变化

通过建设智慧城市,“煤炭之都”或将彻底抛弃重污染的黑帽子。高排放、重污染,曾经是人们对于山西大同市的固有印象,而如今的大同,正在利用可再生能源建设,逐渐从以前的老工业城市变为一座智慧新城。
  
“大同市过去是北京的锅炉房,是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山西大同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坚对记者介绍,“但是物极必反,正是因为背负了太重的污染帽子,大同市政府痛定思痛,决定以可再生能源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力图把大同建设成为绿色、环保的新能源智慧城市。”
  
曾任大同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张志坚为了大同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建设智慧大同的过程中,依据大同的地理及区位优势做了许多尝试性的探索。“与国内一线城市相比,大同有一定的欠缺和不足,主要体现在缺少技术和资源。”
  
首先是地理位置的考量。大同市位于山西省西北部,是我国太阳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年辐射总量为140~16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总时数可达3000小时,属于我国接收太阳总辐射量二类地区。
  
“智慧城市应该是一个绿色环保低碳并且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大同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在能源供给方面,走出了一条与国内一线城市不同的可再生能源之路。”张志坚表示,“现在的大同山清水秀,已经完成从黑色的高碳城市华丽转身,变身为绿色环保的新能源低碳城市。”
  
完成智慧城市建设之后的大同将是华北最清洁的城市。目前在城市建设中围绕供水、供电、采暖等领域,开展了节能减排工作;在农村推进太阳能热水工程、太阳能屋顶示范工程建设;在新城的道路上安装了太阳能景观路灯,太阳能公交候车亭。
  
大同市作为国家煤炭能源基地,曾为国民经济作出过巨大贡献,也曾经是遭受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因为煤,大同得益匪浅也受害最重,同时又因为受害最重所以大同反省最深、行动最早。
  
“转型发展、绿色崛起”是大同的城市发展精神和基本定位,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体现了这种精神,而且推动了大同的城市建设更加宜居,更具魅力,体现了一个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应有的“智慧”。大同智慧城市的可再生能源使大同城市发展和建设改变了过去的锅炉房形象,助力各种城市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符合大同的城市发展精神,变成了现在北京的后花园。

用智慧完善
  
智慧城市是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更广泛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结合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传感网等新技术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感知能力,由此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满足城市发展和城市居民对现代城市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不同的城市都可以借助智慧城市的形态来发展自身,如何防止在智慧城市的旗号下,出现新的重复建设,就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张志坚认为:“智慧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中央政府的协调下,整合地方政府的资源来发展。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理念应该一致,全国各省各市应该是一盘棋而不是一盘散沙,不应该各搞各的规划。”
  
尽管大同市的顶层设计还没有完成,但是大同市新城完全按照智慧城市的格局来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概念是数字城市、智能管理和泛在服务,大同市的实践证明,还应该增加能源和环境两个外延概念。
  
深知智慧城市建设重要性的大同市,目前将“完成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编制,明确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和保障渠道”放入2013年政府规划目标。
  
目前大同市已经建成了城市管理数字化监管平台,由指挥中心、多层管理平台、移动指挥系统、GPS前端产品等组成。100多处设施井、200余处照明电缆、20余部施工车已经安装了智能微型监控芯片,通过终端反馈、平台总控、GPS定位报警等手段,可实现对重点地段电缆、井盖、路灯、施工车辆等设施的定位监管,给这些长期以来容易受到不法分子毁盗的设施,安上了可以随时监控追踪的“天眼”。
  
“除了防盗功能,该系统还具有一系列智能管控功能。”说起这套系统,张志坚显得颇为自豪。比如安装在路灯上的终端设施,可对路灯自动控制、手动控制、分路控制、GPS校时;安装在地下排水管道上的终端设施,可通过流量感应器接收排水流量,对日常溢水、堵塞和汛期防洪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相关部门第一时间排除险情;若从某工地出来的渣土车沿途超速并造成扬尘,正在执勤的城管流动指挥车可迅速按照自动信息反馈,一面通过GPS定位系统进行动态监控,一面启动车载控速装置切断该车辆的油路和电路,就近派执法人员截获违章车辆。

主打能源牌
  
大同市在摸索和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遇到了3个主要问题,包括信息系统的分散建设所形成的信息孤岛问题;技术力量薄弱,资源缺乏,信息技术发展落后,物质载体不健全的技术支持问题以及智慧城市的投资和产业融合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大同市加大对党员干部的智慧城市培训力度,扩大对智慧城市的宣传,使智慧城市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智慧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方面形成合力。
  
其次,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机制,成立大同市政府信息化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各部门工作,避免了过去的各自为政,各自建设的现象。
  
尽管目前国家没有出台统一的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但通过走访和了解,大同市采用了和其他省市兼容的主流方案,将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服务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分级分类提供给各个政府机构和部门,部门间数据和信息可根据需求进行交换和共享。最大可能地兼容未来的标准,减少重复投资。
  
最后,针对智慧城市技术资源薄弱的问题,制定了相关的智慧城市产业的优惠政策,大力吸引技术力量雄厚的智慧企业投资,给予高层次的智慧型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智慧人才来大同就业、创业,同时带出来一批本土的智慧型人才。
  
张志坚认为:“从大同市目前取得的成就来看,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智慧城市能源供应。”一个没有可再生的、清洁的、不间断电源作为保障通信畅通、交通畅行、应急畅达基础的城市是不能称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首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命体,必须有用于城市通信和交通的可持续的能源供给。
  
太阳能是智慧城市抗震救灾的可靠的不间断电源。现代城市在遭受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突袭中,通信和交通的阻断必然成为至关紧要的问题。如果把太阳能、风能或地热能用于智慧城市的不间断电源来保证通信“点”和交通“线”的畅通,无论应急或日常应用都必将会成为永不消逝的电波和永不熄灭的光亮,对于抢救生命财产、减少灾害损失有着重大意义。
  
过去的情形是,每每地震过后,往往都得率先抢修通信和交通,耽误了灾情报告和生命抢救的最宝贵时间。而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却能在捍卫和保障通信和交通的畅通中充当“能”工巧匠,实践证明,它们也都绝对“能”行。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这种自然的、环保的、廉价的和无畏的、不间断“电源”保证着现代城市“脑”不歇,“心”不歇,“智慧”不歇。
  
“围绕这一智慧建设思路,太原市已经形成多晶硅、太阳能组件、太阳能电路及风电、煤制天然气清洁能源等新型产业群体,产值将历史性地超过煤炭及火电产业。”张志坚介绍,在大同市智慧新城建设中,充分利用大同市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资源,把再生能源作为新城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太阳能在绿色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大同市的新能源智慧城市构想已经完善,但离真正实现还有一定距离。大同市市长李俊明在4月10日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关专家座谈时提到,大同市愿意以开放的心态欢迎大家参与到大同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大同市已经启动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希望能尽快完成智慧大同的规划,加快大同资源型智慧城市的发展。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始了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的申报工作,大同市已经将现有建设成果和设计理念进行了申报,如果能够获得审批,相信规划中的绿色大同将不再那么遥远。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planning/difangxinwen/1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