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城市时代 来了

城市的上空,真的有一片“云”。它俯瞰大地,运筹着城市,它浪漫而富有智慧,愿意给人带来方便,聪明得预知一切。这不是气象概念的云,而且充满科技感的城市云,构成它的基本元素也不是别的,而是大数据

云城市时代 来了

大数据,是对客观事实的测量和记录,是这个世界上的“事实”, 如果不记录,它们每一秒钟都在消逝。但记录是和时空相联的,大数据的采集,需要在正确的时间点去到正确的地点……它们就像春天里飘飞的柳絮一样随风四散,但我们不得不想办法用轻巧的办法获取它——它已经成为新经济的驱动力量。

在今年的贵阳大数据博览会上,富士康的董事长郭台铭汇报推行工业互联网时,总理问他说,创新型产品的订单有没有上升?

总理表明,生产千篇一律产业的大工业时代,正随着云的概念而嬗变。云城市时代悄悄叩门,以软通动力为代表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企业也纷纷伸出双臂,迎接这个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李克强总理后来清楚的表达说:类似的数据采集就是新经济的新动能。

缓缓升腾的“城市云

最近,美国的国家气象局在全国几千辆客运大巴上装备了传感器,随着巴士的行进移动,这些传感器可以收集沿途所有地点的温度、湿度、露水、光照度等数据,并立刻传回国家气象局的数据中心。

大数据采集是每10秒钟一次,每天传感器要采集近万个数据。通过这个方法,部署的汽车越多,人类就可以掌握大地上无数个点位上的实际温度,天气预报不再是“预”报,而会走向“实”报、“精”报。

于是,通过大数据,我们可以精准的描绘出城市上空真正的云。

同样的道理,如果在邮车上安装传感器,邮车开到哪个社区,在投递邮件的同时,还可以实时采集这个社区的空气质量、污染指数和噪音等等数据。不管收不收集数据,车子都要开,所谓共享经济的思路,就是借力已经存在的可能性,减少收集数据的成本。

对于现代城市的管理者来说,管理好城市有时就像指挥一场战役,赢得战争必须迅速适时掌握战况,随时做出临场机变,这便有赖于情报系统的准确传递和迅速汇集,以便做出准确判断。

再如,城市交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城市交通运行这场战役中,将各种交通工具实时产生的数据汇集到一处,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让交通系统随机应变。

交通数据庞杂而多样,分布在城市大街小巷的摄像头、探测器、车载GPS、甚至公交车的刷卡器等设备无时不刻都在产生各种反映车速、路况、乘客数量的交通数据。如果某条公交线路刷卡器上读出的乘客数据显示该线路客流量少于预期数值,那么线路设置是否合理就值得商榷了。反之,如果客流量爆表,是否应立即加密车次。在这里,是不是要动态调整,就需要依赖这些实时监测和分析而来的大数据。

大数据的收集和获取,让气象、交通、政务、民生……凡此种种的城市运营和城市生活,都能变得提前预知。并通过科学的分析和处理方式,让每一个参与者都从容有序,智慧起来。这就是云给我们刻画的未来生活图景。

城市云”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导者,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软通动力)的创始人、董事长刘天文,对这样的“云”有深刻的理解。他认为,正是基于“云”和大数据的广泛运用,现在已经到了升级到“城市云”的最佳时机,可以用整个产业来推动“城市云”的发展了。

在早期阶段,通过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要素聚集,其中包括政务部门的文件电子化处理、数据电子化存储、十二金工程、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等。这些为城市云中最重要的大数据要素提供了基础。

在夯实了这些信息化基础后,又通过生产要素整合和垂直系统建设,包括办公自动化、互联网站建设、政务应用建设、电子政务标准化等,把大数据开始运用了起来。中国的大多数城市,都完成或正在完成这一进程。

而目前,我们正在通过安全体系建设和数据资源整合,来实现城市云计算、城市物联网和城市大数据发展。

当然,机遇伴随的还有挑战。尽管智慧城市建设整体发展势头不错,但在这个阶段,还是有一些新问题,比如城市数据碎片化,数据出现“孤岛现象”;数据利用率低,不能发挥价值;数据资产化低,交易流通容易受限;数据安全漏洞,无统一权威平台;信息化项目运营不足,可持续性不强等。

这就对“城市云”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有全新的支撑平台来更加科学地规划与运营智慧城市。而且应该基于大数据的城市洞察服务,以人为本,以创新为驱动,打造面向政府、产业、民生一站式服务。实际上,就是应该把“城市云”这个平台打造成为城市服务的统一入口,把之前各个垂直领域的大数据融合到一起,以统一的方式为政府、企业和市民服务。

这片“云”显然与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通过整合城市数据资源,提供本地化的洞察应用服务,为城市管理决策、监督、服务提供支持;提升智慧城市的本地化持续运营能力,给人们更好的服务体验。

在这方面,软通动力先后在全国100余个城市展开“智慧城市”战略布局,业务范围包括顶层设计、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环保节能、民生服务及基础设施等多个方向,搭建起服务于城市基本大数据库。这样一个集纳了庞大数据量的“城市云”,让每个普通市民都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眼睛”。

比如办理护照这样一项公共服务,在“城市云”的平台中,可以通过机器人问询来回答各种问题,实现效率的提升。在线下的城市创新体验中心,市民可以通过虚拟现实(AR/VR)技术,来体验看得见摸得着的未来城市是什么样的。

“城市云”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新动能

服务于政府和公众,当然不是“城市云”的最终指向。应该是要为新的制造业指明方向,大数据构建的“城市云”,最终要成为新经济的新动能。

“城市云”为什么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新动能?软通动力城市云负责人说,“城市云”对于产业的带动,对于社会民生的服务,会通过TO C及TO B的方式去推送,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这就会促使智慧城市正向发展。

“城市云”带来的图景是这样的:云上的很多生活服务是免费的,带来庞大的数据流量,人们成为云的粉丝,逐渐习惯云上的生活和消费。当足够多的人进入,云就有了巨大的商业价值:最简单的商业模式是广告,比如每一千个独立的IP点击,在大中型城市可能不可观,但在较小的城市,此类广告却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足够将粉丝的注意力,售卖给企业。

但足够多的粉丝,最终的商业价值在于为企业的服务,一种基于云的商业生态。针对于某些特定性企业,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帮企业分析区域里的竞争关系,追溯产品的走向和流向。

假如你是一个终端消费者,企业可以做这样的设计,商品包装上设一个二维码,扫二维码有小奖品或积分,这样,消费者扫码的时候,企业就获得了数据,可以获知这个商品最终卖到哪里去了?从哪个经销的终端售卖出去的?哪一种商品品类销量最好?这样的数据,可以及时准确的传递到企业决策者那里,为企业调整经营策略服务。

现实中,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规模并不大,没有能力做市场追踪。那这样一个“城市云”平台,就可以帮他们提供这样的深度服务。而当这些数据反馈回来之后,正是城市云运营商产生收益的时候。

随着时光推移,当这片云积淀的数据足够庞大,就是“城市云”发挥伟力的时候。那时,无数的企业将商业模式与云上大数据关联,在那里与城市管理者互动,与消费者和客户互动。“城市云”便成为新时代的经济发动机,让城市生活变得更美好。

原创文章,作者:冰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25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