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传感器打造PM2.5智能监测新途径(图)

  【智慧城市网】这款个人空气质量监测仪,两侧的风道处布置了灰尘传感器,在对这些数据进行简单地本地过滤后,PAM通过自带的网页应用,把本地测量的数据推送到云端。PAM还有一个便携版的兄弟——MINIPAM,体积只有一个可乐瓶那么大,携带非常方便,通过手机数据…

  除了关心本市的空气质量,您更想知道自己所在的办公室、客厅或车内的PM2.5含量吧?英特尔中国研究院正在研发的个人空气质量监测仪,有望满足您的这个心愿。
  
  这款监测仪的英文名字叫“Pervasive Air-Quality Monitoring”,简称PAM;进行这项研究的是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姜小凡博士及其在“中国英特尔物联技术研究院”的团队。据介绍,目前能反映PM2.5等指标的个人空气质量监测仪,基本上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价格从5万到3000元人民币不等。而姜小凡团队研发的这款设备的原型,预期产品成本将在200元人民币上下。
  
  这款个人空气质量监测仪,两侧的风道处布置了灰尘传感器,在对这些数据进行简单地本地过滤后,PAM通过自带的网页应用,把本地测量的数据推送到云端。PAM还有一个便携版的兄弟——MINIPAM,体积只有一个可乐瓶那么大,携带非常方便,通过手机数据流量或者蓝牙端口与云端连接。在云端大数据模型的帮助下,通过云处理技术把数据最终反馈成用户身边的空气质量信息。
  
  据有关专家介绍,利用低成本分布式灰尘传感器获取海量、粗糙的小数据,利用云端处理系统进行统一数据分析,节约了传统空气质量仪计算和分析数据的成本。
  
  PAM的理念借鉴了“NetworkofWorkstations(工作站网络)”模式——大量低廉设备构建的测量数据网络,比用少量昂贵但精确的设备,将测量网络构建得更加全面、准确。基于这一理念,姜小凡的云端服务器旨在利用每位使用者提供的不同数据,建立空气质量的多维统计模型,从而为每一位使用者提供更为精准的空气质量值。云端处理器会把使用者相邻位置的空气检测仪监测数据和附近公共测量站的监测数据作为一个群进行分析、校正,用所选定的基准曲线重估使用者身边的空气质量指数。
  
  基于云端平台的强大优势,这款空气监测仪器格外智能和贴心。最终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不是以精确数值的形式出现,而是划分成好、较好、差、较差、最差等1—10个档,并根据当前空气状态提出相应的健康提示,便于大众使用。
  
  结合手机上的GPS定位系统,空气监测仪能够发现身边的空气质量污染源位置,还能够进行智能路径规划,找出A地到B地间对身体危害最少的路径。
  
  姜小凡介绍说,他们团队一方面在技术上作进一步的细化完善,一方面正在积极与北京市环保及空气质量等部门联系,计划将来在北京城区和郊区的电线杆上布置上千个监测点,利用电线杆的网线与云端平台互动,进行实时的环境监测。“把北京道路上布置成全球最密集的空气质量监测点”,他这样期待着。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10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