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为什么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掀起智慧城市“热”?给信息化贴上“智慧”的标签、“人为造城”是“真智慧”还是“瞎智慧”?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应该担当什么样的角色?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是什么?10月15日,在万宁兴隆举行的全球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万宁)筹备大会上,来自全球各地的专家们展开一场关于如何建设智慧城市的头脑风暴。专家认为,国内智慧城市建设要防范城镇化、体制等方面的风险,要重点在民生“生命线”上进行建设。
用“智慧”治理“城市病”成共识
“我一直很感慨,最初建设智慧城市试点时我们的设想是15个城市,但是这股热情超乎想象。从全国首批试点智慧城市申报达到90个,到第二批试点城市,甚至将会出现第三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郭理桥在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城市发展的智慧化》时提到一件曾让自己纳闷的事情。
两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发布后,不断有书记、市长亲自带队上门申报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这股热情的背后是全国城市的执政者对传统城市发展道路难以为继的清醒认识,以及对用智慧城市的手段解决城市病和寻找新的经济突破口的高度共识。
郭理桥说,智慧城市概念从原来简单的信息化的协同,演变成了城市总体的设计、民生规划等系统内容,市长、书记们的理解并没有错,他们的思考与中央要求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思路十分吻合。因此,专家学者们要重新认识智慧城市的发展,不能闭门造车。
“未富先老、交通拥堵、环境恶化、透支资源,城市病就这样提前到来了。”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汪玉凯教授在做《城市社会的到来与智慧城市建设》主题演讲时指出,中国的城市化比工业化晚了10年到15年,智慧城市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双结构目标:一是提高市民的便捷感、安全感、对城市的认知感、亲和感、公正感;二是提高城市治理的能力,包括基础设施、城市运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城市经济、资源配置共享、空间布局等七种能力。
智慧城市要避免“人为造城”
自2012年11月国家开始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以来,目前全国已经确定193个试点城市。“有些城市,智慧城市试点的牌子到手了,就不再管了。”汪玉凯从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应该担当何种角色、建设的重点分析认为,智慧城市要争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民众参与的发展模式。其建设重点应该放在城市的生命线上,比如食品安全,饮用水和污水处理,交通能源、信息和产业等,这些关乎民生的问题会在危急时刻爆发。
郭理桥也认为,开展首批智慧城市试点时有城市认为把信息系统挂上‘智慧’两个字,就是智慧城市,这是认识的偏差。现如今智慧城市发展出现了新形势:他们认识到智慧城市不是简单地贴上信息化标签,而是关注人与城市、城市与环境、城市与体制、城市与文化的关系。
“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动不动就要买最好的设备,这样的城市钱花得太快太着急了”汪玉凯提醒政府应该防范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避免由城镇化本身可能会带来的“人为造城”,防范“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体制风险,还有“贪大求洋”的风险。
以关键产业为建设突破口
在回头看和往前走的路上,该如何建设智慧城市?郭理桥认为关键要注重方法论:一是要解决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把国家关于推进智能、节约、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目标和城市问题相结合;二是重视民生保障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关注能源、地下管网等内容;三是要以某个关键领域为突破口,像海南万宁以智慧旅游为突破口就是因地制宜;四是社会资本的投入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渠道,要发挥企业的资本和经验作用等。
国家开发银行评审二局副局长李力峰表示,国家开发银行拟在“十二五”后三年提供不低于800亿元投融资规模。融资投向包括以提高承载能力为驱动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建设;以人口城镇化为路径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以提升质量能效为核心的绿色、低碳、信息化的城市新内涵建设。
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总工程师万碧玉博士在谈到标准化建设时认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标准化、系统化作为支撑。我国实行的智慧城市标准指标体系包括必选指标、自选指标和创新。
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驻华首席代表里萨宁为现场与会的嘉宾描绘了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蓝图———数据生态城。“在这里,通过数据技术和生态理念结合,人们可以在网上看病、办理银行存款,将办公和居住地区融合在一起。”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12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