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道路该怎么走?

  【智慧城市网】城市化率已经超过88%的东莞,新型城镇化道路该怎么走?会议勾勒出一幅莞版新型城镇化的蓝图。其中,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的城市发展定位,以经济区理念统筹推进的组团式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关键原则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要达成这个愿景,东莞目前的短板在哪里,要朝哪些方向发力?我们来听听镇街、部门负责人怎么看。
  
  组团发展打破各自为政
  
  新型城镇化强调打破行政区域隔阂,通过区域联动发展带动城市升级。在各组的讨论中,来自多个镇街及部门的负责人均表示,各镇街之间目前仍以各自为政为主,期待该区域能够在市里面的主持下,借力新型城镇化打破这一局面,真正实现联动抱团发展。
  
  “从市中心区四个街道看,现在每个街道内部的交通都很畅通,这是很好的现象,说明新型城镇化有很好的基础。但就四个街道的联动而言,现在还是各自为政,缺乏足够的沟通和整体规划。”在分组讨论会上,莞城街道党委书记刘林宏率先提出关于镇街之间联动发展问题,他建议应从全市规划等顶层设计层面入手,通过加大有轨电车等跨区域交通设施建设,加大中心区街道之间的外部联系。
  
  东城街道党委书记陈志伟建议,东莞可以参考广东省在推进深莞惠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所建立起的联席工作会议形式,在中心区四个镇街之间建立起定期或不定期的联席沟通机制,加强街道之间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融合发展。
  
  在谈及西南城市组团发展建议时,虎门镇委书记叶孔新认为要加强镇域之间的交通建设,认为虎门与长安、厚街、镇港间的交通对接仍存在一定问题,希望在市一级的层面上,加强区域内的公共设施的建设。
  
  松山湖管委会主任殷焕明不仅明确表示松山湖将主动作为带动辐射周边镇街,还阐述了他对大中心区抱团发展的思考。他指出,在对不同区域、组团的发展过程中,东莞还要避免平均用力,没有侧重,应该重点打造中心区,并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中心区的创新发展。如强化以项目为支撑的区域联动发展,改变目前项目带动聚焦度不够集中的情况。
  
  洪梅镇委书记吴淑萍表示,水乡镇区未来应该处理好镇与镇之间的协调问题。她认为,在用地指标、环境整治、产业打造、招商引资等方面都可以展开合作,而不是各做各的。
  
  九三学社市委委员兰建锋认为,通过一体化的发展,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中,解决一中心四组团区域间的自然流域中存在的问题,弱化行政的作用。把水利、内涝、排泄放在片区中解决,再看深莞惠,从经济发展中放大范围研究。他说,一中心四组团从地理位置来划分是新方向,新型城镇化应该向经济欠发达的片区倾斜,统筹发展,基础设施一体化,不要让差距越来越大。
  
  市经信局局长叶葆华认为,新型城镇化关键是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同步。他说,从投入上讲东莞目前最缺的是资源整合,做单个项目很容易,但是从总体上推进一个大项目就不容易。长久以来,东莞32个镇街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需要市里对相关资源进行绝对把控。尤其是土地资源,这样才有利于大型基础设施的推进和整个城市的发展,并一步步承接新兴产业链条的高端部分。
  
  市城建工程管理局局长朱利民认为,区域统筹战略是必须的,因为东莞的行政架构特殊,虽然和新加坡比面积很大,但是处于镇街各自为政的状态下就不行了。“市政府有相应的规划,但是各个镇级政府又会有考虑,很难完全落实。市政府在统筹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比如遇到不同的地貌地形,各个镇区财力不均等的情况,怎样去调配就是个大问题,政府的手还是要有的。”朱利民说。
  
  市城乡规划局局长欧阳南江则认为,在区域统筹发展的问题上,不能单纯地寄望于打破原有的行政架构,而是以同类型经济区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比如在同类型经济区中,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来实现资源的调配。假如这个片区是要重点发展的,政府就可以把服务平台、重要基础设施和文化娱乐机构等设在那里,而不是单纯地实行行政干预,”他说,“基础设施会引导土地开发和产业配置,这也是一种调控的思路。”
  
  教育等公共资源短缺待破解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对东莞而言,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显得尤为重要。最近几年,随着人才入户政策限制条件的放开,服务资源带来全新压力,如何解决日益紧缺的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受到各方关注。
  
  市国土局局长刘杰说,过去的城镇化是摊大饼式,造成了学校、医院等公共资源的短缺。在南城,公办学位短缺的情况表现尤为突出。据南城街道办事处主任梁寿如介绍,目前,南城大约有3.8万个公办学位,但已远远无法满足辖区内群众的申请需求。最近数年,涉及公办学位的信访投诉已经占据当地信访总量的六成左右,给辖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巨大挑战。梁寿如透露,针对这一情况,南城将利用前几年整合回来的数百亩土地,在未来数年加大对公办学校等教育资源设施的建设。目前,南城已规划在西平片区建设辖区首所公办幼儿园;与此同时,南城还将规划拿出部分土地建设一所初级中学,争取通过此举增加数千个公办学位。
  
  长安镇委书记何绍田认为,城镇化应以人为本,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而言,高素质人才对城市建设作用明显。不过,当前由于历史的原因,长安在教育、卫生方面短板突出,针对这一情况,长安镇正在实施“一改二区三提升”城市战略,建设商务区和人文区,完善城市功能。此外,长安镇还将推行“长安优才卡”制度,为对长安具有贡献型、高素质人才等在长安生活工作提供便利,持卡者将接近享受户籍城市人口的公共服务。
  
  市委编制办有关负责人称,新型城镇化要求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常住异地务工人员转化为户籍人口,并且享受同样的公共服务。按照教育部门的政策,东莞每年要增加教师近1000人。但按照政策财政供养编制一个都不能增加。市长讲话里透露,通过挖掘公办学位潜力、向民办学校购买服务等多种途径,我认为可能购买社会服务会是解决的办法。
  
  保护环境建设现代生态都市
  
  围绕“现代生态都市”的城市发展定位,东莞提出,严格按照到2020年全市城镇开发强度控制在50%以内、中心城区控制在70%以内的目标,科学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大节能减排,突出抓好生态保护,让人和城市融入大自然。
  
  市环保局局长方灿芬直言,东莞虽然经济发展了,但污染排放程度在全省是排前列的,基本上已经没有多少容量来支撑经济的发展。发展虽然重要,但必须是在对环境保护的前提下。他指出,碳排放总量应该要和转型升级的拐点一致,这样能真实地反应转型升级的效果。他指出,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确实是整个城市向好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东莞不在生态环境方面作出大的改善,尽管东莞城市发展格局到了很高的水平,依然不能被称为是好的城市载体。只有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真正体现出城市化的水平。我们面临着污染排放程度和总量居高不下的情况,人的环境意识亟待改变,东莞有这么强的环境执法强度,依然改变不了环保执法的现状,这说明社会的环保意识还没有达到共识。
  
  东莞市委政研室主任邓涛说,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是东莞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决策。东莞的生态用地保有量即将突破50%的底线。东莞与广州、深圳相比,在经济上还有一定差距,但在生态上却有着绝对的优势。意见里也指出,到2020年,全市生态用地规模不低于国土面积的50%。这个一定要包吃住,才是名副其实的“现代生态都市”。
  
  望牛墩镇委书记简仁昌表示,在城镇化过程中不一定要大拆大建,要结合自然和当地的实际,建好水乡城市环境。同时要坚持岭南水乡特色的建设,做好水环境治理。下一步治理水脉,治好水,用好水,管好水,首先要治污、截污。
  
  中堂镇长姚铸锐表示,目前中堂内河涌水质很差,污染厉害,黑臭严重。招商引资招来的投资者过来一看,这个地方环境这么差,就不愿意投资。中堂要发展,首先要改善环境,中堂用以色列的治水技术,在打造中堂水乡风情岛。目前,该风情岛作为试验区现在河涌清澈,生态回复不错,未来将把这个技术推而广之,同时对原有的造纸产业进行升级改造。
  
  道滘镇长钟浩滔表示,该镇将推动“两高一低”产业的转移。该镇有19家纸厂,其中16家纸厂以及另外数十家“两高一低”企业将退出道滘。道滘还建立了5个招商小组,招引合适的企业填补转出企业留下的空位。
  
  “辩证地看,一个地方有什么环境,才能吸引什么样的人;有了什么样的人,才能有什么样的产业。”市委副书记姚康总结说,现在水乡需要做好的,首要是改善环境。随着环境的改善,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地方的综合竞争力等方面才能跟上,才能最终跳出产业的“两高一低”怪圈。
  
  东莞市政协主席李毓全说,东莞很多年前就提出,东莞和广州、深圳不比高楼大厦,而要比城市环境。“如果主政者能专注于搞好农田的基础设施,把所有的山头绿一遍,清除垃圾以及违章建筑等小事情,那才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他认为,东莞的新型城镇化要追求可持续、高效、生态以及以技术创新为主等特质,更加注重增长手段,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快、人快我特。”
  
  对于发展现代生态都市,市城乡规划局局长欧阳南江认为,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所指的并不是狭义的生态,不是比有多少农田和绿树,“这是狭义的概念,如果这样比较的话东莞甚至无法超越河源和惠州。生态都市应该是更加广义的,生态是低碳绿色,要把生态文明贯彻到发展过程中去,做好节能减排工作,降低单位GDP的能耗,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是东莞在发展过程中,要扮演的角色。”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19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