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模划新标出台 助力就地城镇化

  【智慧城市网】日前,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了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与原有标准相比,新发布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增设超大城市,人口规模上下限普遍提高,并且将小城市和大城市划分为Ⅰ型、Ⅱ型两档。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原本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偏低,已经不再适应城镇化发展以及城市管理的要求,新标准不仅更贴合人们的认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间流动,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后续在公共服务提供标准上将会跟进。
  
  新规意在完善分类管理
  
  据了解,1980年,我国首次对1955年国家建委《关于当前城市建设工作的情况和几个问题的报告》中城市划定标准作出改变,将城市规模分为四个等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为特大城市,50万以上到100万为大城市,20万以上到50万为中等城市,20万和20万以下为小城市。但并没有对城市人口作出清晰界定。1989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再次进行修改,增加对城市人口界定,取消对特大城市的认定标准。
  
  “过去的城市人口规模划分标准普遍偏低,与目前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的情况不相符,重新划分标准有利于重新考虑不同层级城市的发展方向、规划方法,并且在提供公共服务的标准制定等方面有积极意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林家彬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此次规模调整之后,以往许多大城市变为中小城市,相当于户籍制度放开的步子加快,对于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定居有推进作用。
  
  按照新的标准,除了香港、澳门和台湾外,我国内地市辖区(不包括所辖县和县级市等)人口数量超千万的城市共有7个,分别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武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标准的出台主要是为了对人口和城市进行分类管理。每个城市、地区都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具体分析,研究适合自己的控制人口的实施力度。适当和其他城市进行对比,不能一刀切。拿武汉来说,相对于周边其他城市,武汉的首位度相当高,但同时“城市病”等问题也较严重,人口不能再无限扩张,应当适当控制,只是控制的程度相对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要弱一些。
  
  解读新标准三大看点
  
  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李迅表示,新标准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人口统计口径由“户籍人口”变为“城区常住人口”,意味着把进入到城市里,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民工等流动群体包含在人口统计中,这是一种进步。这是新标准强调“民生”与“惠民”的部分,未来,在包括教育、医疗等城市资源配置上,常住人口都被考虑在内。出台一个划分标准只是前奏,李迅说,未来针对不同规模的城市,政策会做相应的调整,配套设施要按照人口规模进行分配。
  
  “实际上我们在做规划的时候也是要把所有常住人口包括农民工群体考虑进来,这体现了社会公平,从国家政策上来说就更加全面。”李迅说。
  
  而对于将城市划分从四类变为“五类七档”这一看点,李迅认为,从城市规模上来说增加了划分的档位,接下来对每一档位的城市的管理政策也会有不同的要求。从规模角度来制定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目标定位时会划分得更细,更有针对性,科学性更强。
  
  此外,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新增了“超大城市”这一档,对此,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对媒体表示,如果按照原来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对所有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都要严格控制规模,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促就地城镇化成重点
  
  标准调整后,可谓有人欢喜有人忧。一些原有的小城市例如抚州、枣庄、延吉等跨入中等城市行列,告别“小城”时代。但随着门槛提高,也不乏一些原本的特大城市降档为大城市,其中,济南不再被列为特大城市,而是I型大城市。2013年,洛阳城区人口达193.33万人,由原来的特大城市降级为II型大城市。
  
  由于城市是某一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对于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提高当地GDP有明显的作用,所以,全国各地的多个省份都将“建设特大城市”作为最近几年的奋斗目标。而此次“门槛”提高,一夜之间,一些城市成为“特大城市”的梦想破碎了。
  
  对此,李迅表示,特大城市的标准提高后,许多城市不会再像过去简单、粗放地追求人口规模,而是会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发展城市质量上来,将来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实际上,《意见》背后隐含的政策导向是更多地强调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城市建设、管理者应当更多地关注发展50万—1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推进就地城镇化,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蜂拥而上到特大、超大城市去。”李迅说。
  
  而另一方面,李迅认为,原有的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等级降低与否并不影响地方城市的发展。现有宏观政策较少与人口规模的等级挂钩。李迅猜测,一些城市管理者希望跨入特大城市或大城市行列,或是希望城市的地位提升,辐射和带领作用增强,但事实上,完全没有必要。他认为,把大城市的门槛提高对城市的管理者来说没有本质的区别,管理者的行政权限也不是按照人口规模来定。以人口规模来划分城市的这一新标准也与行政区划无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蔡翼飞日前对媒体表示,大城市要两条腿走路,服务业和制造业共同带动人口疏解、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以及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而对于小城市来说,还缺乏产业支撑和相应的就业岗位,要继续提高产业支撑能力,加快产业聚集,提高就业水平,发挥区域中的带动能力,为本市和本县域提供就业岗位,同时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完善一系列社会功能。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19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