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溯源信息的物联网之惑

  【智慧城市网】物联网对人类的生活到底会产生什么影响?之前看过很多报道,描述了物联网时代人类生活的蓝图:城市变得智能,医疗也更加智能,还没回到家,浴缸里热水烧好。至于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一扫描就全知道。这一切似乎都很美好,真的是这样吗?
  
  一批死猪的“奇幻漂流”最近引发民众的广泛关注。虽然在一些死猪的耳朵上戴有识别耳环,但仍然有人认为这个耳环只能说明死猪的出生地而非成长地。本地的一些菜市场上安装食品追溯系统,可以追踪一块猪肉的产地以及各种信息。但这种造价不菲的系统除了刚开始启动时比较热闹之外,现在已经乏人问津。实际上,上述两个例子中都用到了物联网技术。而这两个例子本身不禁让人怀疑,物联网技术在中国是不是已经超前?是不是真的有用还是说只是炒概念?
  
  刘兴亮知名互联网专家
  
  物联网从大的概念上讲对人们的生活是有用的,虽然现在乱象很多,但前景光明,一定大有发展。
  
  包冉中国互动媒体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
  
  现在的物联网建设还处在设施投入阶段,商业运用还为时过早,不能太过计较亏损的问题。
  
  1信息问题:“死猪”成谜怎么解决?
  
  死猪戴有可识别的耳环,但是相关的信息却查不出来,或者解决不了问题,这一现象到底说明什么?
  
  包冉:这个我觉得和物联网其实关系不大,RFID无线射频标签和物联网只是能提供更好的信息追溯工具,但不能解决监管部门的缺位和执法不严的问题,一个是术、一个是道德,两个层面的问题,强行拉到一起反而有为失职失责开脱之嫌。实际上,这也让我想起了之前的一些说法,比如启用更好的财务软件和信息系统就能规避做假一样。技术只能是工具,更需要的是制度规范。
  
  刘兴亮:这只能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种可能是有人故意隐瞒,第二种可能是在信息的录入方面存在不规范的做法,没有把该录入的信息真正录进去。从技术的角度讲,完全可以追溯到死猪的产地、成长地等信息。对于是否有人故意隐瞒这一点,目前不能评论。至于第二种可能性,信息录入的不规范可能有几个原因:首先是成本问题。要不停地录入信息、更新信息,需要投入;其次也有可能是设备使用不规范,导致信息丢失;最后,有可能是一些地方政府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先把所谓的物联网追溯系统建立起来,至于以后的使用就不太关注了。从这个角度上讲,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技术可以很发达,但使用技术的人未必是中性的。这不是物联网技术的问题,而是技术背后的问题。
  
  2成本问题:有必要耗资建物联网吗?
  
  说到成本,实际上大家看新闻,当下很多人关心得更多的是猪肉的价格,至于猪肉的产地如果不是因为出现“死猪”事件,很多人可能不会很关心。一到菜场,人们更关注的也是菜价,很少有人真正去使用一下产地追溯系统查一下自己买的青菜到底是市郊生产的,还是从外地运过来的。而且,羊毛出在羊身上。之前就曾有报道,一些菜场引进追溯系统后,很多成本需要摊贩来分担。比如用来追溯的收银小票,而装了系统之后,每个月的成本要增加几十块。这些钱最终可能还是落到市民的头上。
  
  另外,据调查,多数市民没有索取和保留小票的习惯,一些菜场管理人员称,菜场方面要求菜贩主动向市民提供小票,但多数是被市民随手丢弃,于是,“这些机器基本没人用”。对于食品溯源,市民也有自己的看法。有人就表示,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查询系统“用不来”,不如直接将产地、检测合格等商品信息张贴在摊位前,“来买的时候就看见了,不是更方便?”也有市民认为,“知道来源又有什么用呢?”,还是需要政府严把食品安全关,不要等问题食品上了餐桌再找原因。
  
  鉴于此,有观点认为现在发展物联网技术还比较超前,和现实存在脱节。既然人们更关心的是菜价和肉价,而非产地等信息,又有多少必要耗费巨资去建设这样的查询系统?何况这建设的成本最终还是要分摊到老百姓头上。
  
  包冉: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纯市场的角度,另一个是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从纯市场的角度讲,任何投资都希望未来能得到收益和回报,当然也有的行业可以容许一定时间的亏损,但亏损的前提仍然是预期未来有收益。这就是所谓的战略性亏损的问题,目前一些电商就是如此。他们之所以亏损烧钱,就是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够扭亏为盈。但我个人觉得现在物联网的投入应该属于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就如同地铁、高速公路的修建需要政府投入一样,这些设施中有很多也在亏损。但由于它们是必须的基础设施,投资还是必要的。
  
  实际上就物联网而言,现在的投入还是建立基本架构。也就是在各种物体上都装传感器,让物物相连。在物物相连之后,通过数据的读取形成大数据,然后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现在物物相连这个步骤就是搭建物联网的基础设施,这一块投入很多。没有政府的投入(其实也就是国有的三大电信运营商),很难将基础设施铺就。只有基础设施铺就之后,对于数据的读取才会有商业应用的可能。就像在上个世纪90年代,能上网获得一点信息就很不错了,谁会想到现在的微博和微信。
  
  现在很多人都在谈论市场化改革的问题,我本人很支持市场化,但并不是什么东西都必须市场化,如果市场化是唯一出路,西方经济学中也就不会产生凯恩斯主义。在我国,市场化恶果的两个典型例子一个就是医疗,一个就是教育。因此,在物联网基础设施铺设这一块,没必要太多去强调市场化。
  
  刘兴亮:类似的例子不少,比如一些城市街头的所谓智能查询设施,当初建设时也被称为是智能城市的一环,但过了一段时间同样被荒废。这说明智能城市这个概念太过超前?其实不然。人们对这样的信息其实很需要。人们的确是关心肉价,但也很关注肉的质量。之所以不去关心查询系统,其原因在于,一是因为大家还没有这样的意识,或者说意识不强。二是因为大家对追溯的信息不太信任,因为不相信所以不关心,而不关心反过来又导致信息录入部门不把这项工作放在心上,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至于物联网使用所需要的成本,初期当然需要政府进行投入,但随着这个产业的发展,最终会有一个好的模式。信息当然是有成本的,而物联网信息的成本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可以接受,就像互联网的初期发展一样。比如以前很多大学生喜欢自己买配件组装电脑,那时去电配城装电脑总会带上一个内行的人,这样在价格上不会被蒙。而如果有了物联网技术,任何一个配件都有标准化的信息,一扫描就能知道价格,这样就做到了信息的公开透明。这点信息成本与请一个内行人的成本相比,应该还是可以接受的。
  
  3泡沫问题:物联网产业会否昙花一现?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寻找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2009年8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视察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并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自此全国便涌起了发展物联网产业的热潮。截至2011年,全国便有超过90%的省份已将物联网作为支柱产业,几乎所有一二线城市都涉足物联网产业园的发展。物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不少问题,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由于各地对此产业进行大量投入,有产生泡沫之虞。而且,各地兴建物联网产业园都有政府的背景,政府的大力扶持很可能导致产能过剩,从而给行业带来重创。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太阳能光伏产业,金融危机之前,借着全球气候变暖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东风,各地政府大力支持光伏产业的发展,一时间内各种光伏企业风光无限,其中最耀眼的恐怕就是无锡尚德集团及其掌门人施正荣。据说,尚德集团能把产业园放在无锡与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
  
  然而,现在最大的新闻就是光伏产品在全世界卖白菜价,而且还处处遭反倾销调查,征收高额关税。尚德集团也已宣布破产,昔日的中国首富施正荣财产也几乎被清零。物联网产业是不是下一个光伏产业?
  
  包冉:泡沫问题要分开看。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问题其实比较复杂,现在这个行业面临两大问题,一个是转换率比较低,也就是当光线不够强的时候可能无法发电利用,另外一个就是光伏产业虽然最终的结果是利用太阳能发电产生绿色能源,但生产光伏设备这个过程本身却不是绿色的,污染严重。这样的结果就是将污染留给国内,把绿色出口到了国外。这本身并不合理。具体到物联网产业,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物联网依赖的就是传感器。
  
  另外,不能因为一个企业存在问题就去否定一个行业。虽然像无锡尚德这样的企业现在出了大问题,但清洁能源这个行业本身并没有问题,这个方向并没有出错。现在很多人之所以这么关注这个行业的问题,恰恰是说明这个行业还没有发展得那么好。实际上,以前媒体对太阳能产业关注很多,把它描述得太好,现在出现问题之后,落差比较大。
  
  至于很多地方政府规划所谓的物联网产业园,尽管不排除有些货真价实,但肯定有很多是拿物联网来炒概念,借着这个噱头来圈地炒地皮。实际上,一有这样的概念,最高兴的人无非有两种,一个是炒股票的,宸着概念热炒一把,另一个就是地方政府。自从中央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之后,很多地方都建立了所谓的文化产业园,但又有多少是真正搞文化产业?
  
  刘兴亮:一个行业的发展最初需要政府支持是毫无疑问的,政府的投资就如同是天使投资,不可能保证每一笔投资都能成功。但政府扶持之后,关键还是要靠这个行业本身内部的企业来接过接力棒。政府应该做的是建设基础性的东西,像网络行业政府要做的是铺好宽带一样。物联网绝对是未来老百姓的生活所需要的,它能够做到一切物品的可识别、可控制和可管理,让人们对于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有彻底的了解。从这个角度讲,物联网技术的一个核心点就是信息的公开透明。这样的东西,民众不可能不需要。
  
  尽管很多人认为政府介入太多会产生泡沫问题,但如同互联网泡沫一样,浪潮褪去之后,一批强大的企业活了下来,改变了世界。物联网技术或许同样如此。只要有用户需要,其盈利模式就一定会产生。还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例,门户网站发展之初,人们也不知道其盈利模式在哪里,后来由于使用者多了以后,就有了在线广告这个盈利模式。搜索网站发展之初,同样有人担心没有盈利模式,但谷歌的关键词搜索可以弹出关联性广告,也产生了一种盈利模式。至于物联网的盈利模式,现在去猜测很难,但终究在市场中能有模式。
  
  最后,回到“死猪”这个问题本身,虽然出现了有技术而得不到信息的尴尬,但社会在不断进步,信息背后的问题也会得到解决。
  
  4影响:物联网会否过度监控生活?
  
  物联网对人类的生活到底会产生什么影响?之前看过很多报道,描述了物联网时代人类生活的蓝图:城市变得智能,医疗也更加智能,还没回到家,浴缸里热水烧好。至于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一扫描就全知道。这一切似乎都很美好,真的是这样吗?
  
  包冉:就像任何一种事物都有正反面一样,物联网的发展也可能会对人们的生活构成干扰。IBM公司曾经就物联网提出每一粒沙子都应该成为传感器这样的说法,这显得很诗意。但如果真的做到这一点,大量的信息读取之后进行分析利用,很可能会形成监控的效果。
  
  记者手记
  
  要真正改变生活离不开民众参与
  
  好几年前,在报社业务研讨会上,笔者受报社领导之托搜集一些有关智慧城市的资料与大家分享。那时,智慧城市这个概念还比较新,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在国外,已经有比较多的讨论,特别是奥巴马刚上台不久就力推这一概念,将其作为让美国经济走出危机的推力之一。
  
  物联网这个东西简单来说就是物物相连,从国外描述的东西来看,其前景当然很美好。
  
  梦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有相当距离。物联网这个概念提出后,一些地方说是要搞智能交通,特别是大城市。有了这样的交通网络,据说红绿灯能根据每个路口的交通状况进行灵活调节。然而让我们看到的现实却是大城市的交通越来越拥堵,拥堵路口在高峰期越来越混乱。根本谈不上什么智能交通,装上的网络估计也是摆设。再比如,智能医疗,理论上是在家里也可以通过视频看医生,通过智能医疗能实现病人信息共享,从而减少重复检查。但事实是,视频医疗只出现在新闻里,普通人去看病还是要排队,重复检查的现象依然严重。至于食品追踪系统,如上文所述,多成摆设。
  
  这不得不让人去想,物联网这个东西如何才能真正将梦想变为现实?很多专家都举了互联网的例子,说开始时也很少有人用,很原始,最后还不是发展得很好?笔者倒不敢简单地去附会这种说法。记得上大学时,网络才刚出现,但那时年轻人玩这个东西的激情很强,学校旁边的网吧生意十分兴隆。人们对这个新鲜事物满怀激情,而现在公众对物联网似乎缺少激情,只是一些业界人士在“摇旗呐喊”。
  
  因此,笔者以为,物联网要真正改变人们的生活,普通民众的热情参与必不可少。相关的企业要想让这个行业尽快成熟,现在该做的不是光说不练,猛炒概念。李克强总理都说了,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该尽快想法激发民众的热情,用的人多了,梦想照进现实就不远了。就像微博微信一样,虽然现在都没法赚钱,但用的人那么多了,赚钱还不是迟早的事。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3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