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关键是农民市民化

  【智慧城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解决城镇化高速发展中的问题。如何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点,学术界已有诸多研究和阐释,笔者认为,新型城镇化关键是解决农民市民化滞后的问题。
  
  按照我国统计口径,城镇化率在52%以上,十多年来以年均1个百分点以上的高速度推进。然而,如果按照世界通行的以福利水平为标准的考察结果,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34%,即中国十多年的城镇化率每年仅有0.3个百分点,有15个百分点是因为统计方式的改变而被提高了。由此,中国城镇化率被高估了,至少有2亿—3亿农民工“被城镇化”了,其带来和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首先是巨大的消费被压抑了。据统计,大量的农民工消费倾向不仅低于市民,且低于农村居民。如果2亿多农民进入城镇生活,其住房需求可以大大提升,而且日常消费与市民相比以人均相差3000元计就数千元之多。而由此带来的工农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使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得以进行。我们总说要以国内的消费市场为主,农民这么大的市场消费很难启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如何推进?
  
  其次是使“三农”问题的解决变得异常艰难。本来二元经济结构并无好坏之分,它是经济发展中的阶段性现象。如同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样,人们可以利用这种现象促进经济发展,但浓厚的二元社会结构使这种潜力难以得到充分发展,人为阻止了二元变一元结构的作用发展,使得社会结构凝固化了,甚至造成城市中新的“二元结构”。
  
  再次是使得土地城镇化超越人口城镇化。城镇化中大量占用土地却没有人口的城镇化,使得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家居农村的农民工虽然与农村没有任何关系了,但还需要在农村建立住宅,占有农田,既会形成家庭的财富浪费,而且带来全社会的资源浪费。这种不彻底的流动还留下特殊的社会问题,如农村中的数千万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成为社会问题;农村中的妇女长期不能过正常的家庭生活;还有农业的大量兼业者等,都成为当前农村的社会问题。最后是阻碍了农地的流转与集中、农业现代化滞后。由于农民未能融入城市,使得在农村的土地即使对家庭收入的影响不大,农民也不愿放弃土地的使用权,兼营土地不好好耕种已成为普遍现象,农业的低效率甚至土地抛荒问题大量存在。不能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影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造成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不同步,无疑会阻碍中国的农业发展。
  
  新型的城镇化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从解决农民市民化入手,使社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结构变动趋于一致。这样既可以促进生产发展,又可以带来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资源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笔者认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要从城乡两个方面进行体制机制转换,要以改革的方式加以推进。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户籍制度割裂了城乡之间的天然联系,人为切割城乡分治的局面,如今要突破这种分割就要通过改革旧体现、建立新机制,稳妥而积极推进。我国计划经济体制运行几十年,形成的一整套制度和利益的格局,在惯性地发挥着作用。现在要打破这种体制,正确的对策是既不能急于求成,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老路,引起城市病;同时又不能任由旧体制的惯性发挥作用。为此,要从城乡两个方面展开,建立一种有序的农民变市民的机制,其目的是要使农民进城镇有序,着力推进而又不致于盲目。
  
  一是在城镇要打破现行户籍制度及其附在上面的社会福利制度。据测算及一些城市的实践,一个农民变市民大约要10万元,进入大城市的会更多。如果5亿农民要进入城镇就是50万亿元。这虽然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但也是一笔庞大的支出。为此,一要分批推进,二是分级负担,中央、省和县各自按一定比例分摊,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比较合理也比较有效,这也是对农民长期为工业化所作贡献的补偿。
  
  二是在城镇体系建设方面要大中小城市合理发展,而且在一些中心城市有较大发展的地区更要注重中小城市和新市镇的发展,使农民进城的成本低些、比较容易些。但是,也不宜在开始阶段过多地发展小城镇。因为这个阶段城镇发展还是要以经济为中心,着重要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而且城镇是讲究规模效益的,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有效益。当前县城镇就是值得大力发展,具有农民进入的多种有利条件。
  
  三是要分期重点解决,不宜一下子让农民超量而盲目进入,引起城市不堪承载的负担。为此,先要解决失地农民,接着要解决在城镇已相对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只要在城镇就业几年即可进入城镇,以后再解决大批农民进入城镇。解决大批农民进城问题,关键是要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以便进入城镇能就业和就好业,从而也为工业化城镇培养合格的产业工人和城市服务人员。当前已有2亿多农民进入城镇就业,虽然对个别人来说存在就业不稳定问题,但就全体农民而言则是一个常数,不必担心就业不稳定而退居农村的问题。
  
  四是在农村形成支持动力机制。为此,一要允许农民以宅基地换城市的廉租房和低价房,让农民能买得起住房。二是推进土地使用权的制度改革。总的原则是要让农民有利可图,让各地自己试验探索。现在许多地方在积极探讨土地置换方式,很有成效。如成都模式、无锡模式等。相信农民自己会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五是加强对各级政府的考核。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政府主导的作用十分明显。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如关于城镇化率、对开发区建设、对城镇规划的审批等,都要围绕农民进城就业、安居和享有公共服务的相关指标进行设计和联动。
  
  六是要建立融资平台。城镇化要加快发展,必须要有庞大的资金支持,要有融资的渠道和来源。目前中小城市建设中迫切需要建立资金供给渠道。城市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等建设对资金需求量大,要允许地方政府探索,同时国家支持要下沉到中小城市。
  
  当前最突出问题是许多地方只注重城镇建设而忽视农民进城,这种倾向必须纠正。必须牢固确立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就是要解决农民变市民滞后的问题。当前状况是社会结构变动滞后于经济结构变动,使得城乡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众多农民没有充分享受到改革的成果。新型城镇化必须着力弥补这一不足。城镇化就是人口市民化,这是人类社会必须要经过的一个阶段,带着8亿农村人口是无论如何也进入不了现代化的。新型城镇化中要注意城乡统筹发展,但美好乡村建设代替不了人口城镇化。美好乡村建设并不是为了把大量人口留在农村。中国人多地少,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更何况城市文明代表着人类的发展方向。美好乡村建设是为了缩小城乡差别,让农村人口能充分享受到改革的成果,而且只有城市占据社会主导,乡村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城乡建设都要合理与科学规划。现在城市乡村都在大建设,哪些要留哪些要取消,都要很好地规划,科学规划是最大效益。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3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