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四大问题与八点认识(图)

  作者谢中业:目前从事智慧城市咨询研究工作,长期关注智慧城市、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发展,尤其对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有独到见解。

  "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如火如荼,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践行智慧城市的理念和内涵,将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落到实处,为民众创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为企业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为政府提供科学高效的管理手段必将成为未来的重点研究目标。本文从智慧城市的起源、发展,以及产生的各种问题的分析入手,提出了怎样的城市才能称得上智慧的城市。
  
  一.智慧城市的提出和演进
  
  1.IBM智慧城市的提出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源自IBM在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战略,2010年6月2日,在世博会期间,彭明盛发表"从城市开始构建智慧的地球"的演讲,确定了智慧地球开始于"smartcity",其真实含义是"使城市更智慧",其本质是配合IBM的全球战略布局的宣传,这仍然摆脱不了其商业性。不过,"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刚好符合快速成长的中国城市对未来发展理念的追求,恰逢中国各地正在构思"十二五规划",一石激起千层浪,"智慧城市"的理念成为中国诸多地方政府未来执政纲领的"核心指导思想"!"智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政府文件和企业策略里以不同版本生动演绎并生根、发芽。
  
  2.智慧城市理念的发展演变
  
  各行业、各领域专家借助"十二五规划"这个载体,通过对智慧城市不同方向和领域的理解和研究,产生了不同的解读,慢慢发展出多种版本,并为"智慧城市"赋予了更多的、更新的内涵和外延。这种赋义存在利弊,利主要表现在政府更加清楚的了解了科技和理念对城市智慧的带动作用,让城市管理者从更高、更宽、更深的角度思考城市的未来方向。弊主要表现在,没有成熟的案例参考,试点不够,研究不深,对其深层含义理解难免会有不足或有偏颇,导致概念被滥用,一波又一波过热思潮涌动,不利于"智慧城市"核心理念的冷静思考和进一步宣传、推广。这些问题将被埋藏在"智慧城市"的后续规划和建设中,不断暴露出来。
  
  3.智慧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a)存在过热风险和忽悠成分
  
  当前,提出了"智慧城市"规划和构想的城市中,已经覆盖全部的一线城市和一部分二线城市,就连基础薄弱的三线城市,也蠢蠢欲动的筹划"智慧城市"建设。这其中不乏地方政府为了切实改善未来城市发展环境做出的巨大努力,但企业的利益–尤其是智慧城市类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布局进行的各种宣传和公关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不切实际的忽悠成分大量存在,为了避免后期大量问题的爆发,政府需在此事上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强大的免疫力。
  
  b)政府对其期望值过高过大
  
  地方政府对城市发展的高度关切,驱使着当地领导层对"智慧城市"寄予厚望,希望"智慧城市"的提出和建设,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改观城市当前落后面貌。期望值过大,导致了部分地方政府急功近利,以至于希望几年时间就能够改变一个城市,甚至期望一个基础薄弱甚至连数字城市基础都不完全具备的城市也能迅速成为一个他们心目中的"智慧城市",巨大的建设压力和投资风险还悄悄的潜藏在规划文件和口号的洪流中,尚未浮出水面。
  
  c)方向偏离,规划片面
  
  在全民智慧城市热潮中,部分地方政府为了政绩考核,也参与进来推波助澜,加之部分"智慧城市"企业的利益纠葛,在不断的强化中,慢慢偏离了正确的智慧方向,"智慧城市"规划渐渐"氧化"为单一行业或不接地气的规划,完全或部分忽略了城市主体–人的智慧、人性体验。
  
  d)缺乏有效的考核指标
  
  与"智慧城市"配套的不仅是工程和项目,更重要的是考核工程项目达到效果的考核指标。目前国内因缺乏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指标必然存在局限性,但一定要有并且真正起到约束和指导作用,否则,"智慧城市"建设必将一盘散沙。那么,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怎样的考核指标才是合理并且有效的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统一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并深刻理解了"智慧城市"内涵。
  
  二.对智慧城市的八点认识
  
  本人就当前发布的若干智慧城市规划中存在的理解偏差,以及在智慧城市试点示范中的一些感触,总结了我对"智慧城市"认识,抛砖引玉,希望各位专业人士对本观点中的错误和不足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将更有利于"智慧城市"理念的完善、推广和发扬。
  
  观点一:智慧城市是升华,而不是再造
  
  "智慧城市"是一种新的理念,是以更加人性和智慧的角度思考城市未来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首先是一个充分数字化的城市,它是在原有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上的一次升华,而绝非脱离了原有基础的再造。城市原有的城建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以及城市中原有的各种信息化系统,都将被"智慧城市"整合并加以利用,同时创造出更好、更新、更有利于城市相关领域发展和改善居民生存条件的系统和商业模式,对于数字化不足的行业领域,弥补欠账仍将作为长期的基础工作来完成。那些指望抛弃原有一切,以新的思路重新发展的理念是不切实际的。
  
  对于原有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中,运行多年并已经对未来发展出现制约和阻碍的部分,要以"能利旧的利旧,不能利旧的淘汰"的原则加以利用,并彻底贯彻以长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思想。目前,云计算中心作为这一理念的具体落实项,理念的贯彻执行已经出现了严重偏离,导致当下政府主导的云计算资源严重过剩,恶性的地方政府竞争让政府倡导的云服务缺乏足够的应用支撑,没有带来期望的效果,产生了大量的资源闲置和实质性浪费。
  
  观点二:智慧城市是相对概念,是渐进而长期的过程
  
  "智慧城市"不是个绝对概念,而是个相对概念。它没有终点,只有比之前更智慧。相对二三线城市而言,目前的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已经比较智慧了,但相对北上广深,纽约、东京、首尔是否是我们学习的智慧典范呢?"smartcity"概念本质含义就是"使城市更智慧",该概念本身包含着城市智慧的相对性和渐进而长期的过程性。我们智慧城市规划者和从业者要深刻领悟这一点,才不至于在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盲目和冒进,才能真正从智慧的细微之处着眼,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实现更加智慧的城市。
  
  观点三:智慧城市效果重在民生
  
  智慧城市组成中既包含智慧民生,又包含智慧政府管理。智慧政府管理作为信息化政务手段以提高政府的整体监管和处置水平外,民众很难从中直接获益,因此,这种应用过多将不利于智慧城市效果的宣传和推广。而智慧民生应用则更能让民众感受到并获得实惠,更利于宣传和推广。智慧城市建设的效果主要取决与民众的评价,这种评价在引导社会舆论和社会观念进步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引起重视。
  
  智慧民生应用侧重点会根据城市的具体特征有所不同,如北京作为首都,交通拥堵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何提供流量查询,实现路线引导,让民众做到出门前就能订到停车位并选择好合适的行车路线,能让百姓具有良好的出行体验。其他城市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侧重点。
  
  观点四: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建设运营
  
  有专家提出,智慧城市是一种国家策略。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肯定的,智慧城市中必然存在关系国家战略和重大民生的基础项目,前期投入巨大,企业在没有盈利预期的情况下,必不敢贸然投资,需要政府先期投入并保障这些基础项目建设的正常进行。
  
  除了这些重大的关系国家战略的项目外,政府的主要职责应更侧重在规划和引导,而不是建设和运营,毕竟这不是政府的强项,而且还有与企业争利的嫌疑。
  
  大部分的智慧城市项目,可持续投入和发展的前提必然是引入市场机制。我们可以先从关系民生并有实际应用效果的项目中选择部分推广效果好的,先期引入市场化运作。如智能车位联网及引导系统可以采用政府授权,引入商业化公司运营、并与停车场进行利益分成。如智慧物流系统中,政府通过引导并鼓励公共配送的物流公司,解决各物流公司的盲区或低效区,北京探索智慧物流的"城市100"共同配送体系就是很好的模式,它在解决城市"最后100米"公共配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观点五:智慧城市发展重点在于激活民间投资热情
  
  "智慧城市"所包含的系统较多,总体投资巨大。对于政府来讲,引入巨大的民间资金才是解决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的发展之道。因此,政府在一些运营政策上要具有一定的优惠条件,适当降低企业进入智慧城市相关领域投资门槛,提高民间投资建设和运营的热情。
  
  观点六:智慧城市的核心思想在如何降低内部消耗,提高运行效率,创造安逸生活。
  
  "智慧城市"作为一个独立的智慧体,一定是一个无限趋于最优配置的整体,因为智慧体具有趋利避害的特性,以确保其以最小的代价完成最优的效果。智慧城市的核心思想是依托科技手段和先进理念,降低城市各类消耗、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为企业和居民创造更加舒适安详人性的城市生活环境。
  
  观点七: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可度量的硬性约束指标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效果的考核依据,制定有效的、可度量、可执行的硬性约束指标十分必要。智慧城市不同建设时期,考核指标会有所侧重。初期考核以基础建设为主,主要考察网络带宽、无线城市覆盖、信息化系统建设等,另外,数字城市建设规划中未完成的部分,作为智慧城市的基础,仍然作为主要考核内容。中期和后期考核将更侧重于智慧效果的显现。
  
  当前的智慧城市规划中,十分缺乏有效的考核指标,配套的评估体系也不完整,这些都是下一步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重点建设内容。
  
  观点八:鼓励基础条件好的城市先试先行
  
  "智慧城市"建设绝非一朝一夕,将是一个长期演进的过程,它的发扬光大在未来,而不是现在。我们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基于"智慧"理念,充分创新并实践,为未来探索模式,积累经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试点和示范对于探索智慧城市的出路有益无害。在没有探索好"智慧城市"相关工程的建设模式、服务模式和运营模式前,建议在有条件的城市进行"智慧城市"相关应用建设项目的小范围试点,试点取得效果后,逐渐推广扩大范围。中国的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功经验验证了这点的正确性。一定要摒弃先出标准规范再建设的思想,因为这将成为无形的障碍,不利于"智慧城市"创新点的大胆尝试。当示范试点小有规模,标准规范自然应运而生。
  
  试点选择很有学问,不同城市的优势不同,基于优势部分的硬件基础设施、先进理念和思想的探索首先从这些城市开始,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首当其冲。可以适当加快探索各种智慧创新应用的步伐,在探索成功后,逐步向二线三线城市推广。一些基础设施较好的小城市也可加入试点行列,它们的优势是规模小,壁垒少,投资少,见效快。试点探索的最大好处就是避免一窝蜂,让智慧城市的投资更加有的放矢,更有利于资金的使用和建设成效的显现。
  
  "智慧城市"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发展,依照科学规律去践行,必将逐步构建一个美好的智慧城市。因此,必须本着从理念和思想上统一、从构思和规划上开始、从考核和评估中导引、从实施和运营上践行和从总结和实践中修正的原则推进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7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