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打造董浜智能农业 设施蔬菜亩均收益超万元

   “物联董浜、村以网强、民以网富”,这是时下江苏省常熟市董浜镇智能农业发展的真实写照。日前,本报记者来到该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现场感受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便利。蔬菜大棚内,茄子、西红柿等作物长势良好,并未受到近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的影响。在这里,“靠天吃饭”的局面得以改变,通过信息化手段,蔬菜种植实现了旱涝保收。董浜因此走出一条“信息、高效、生态、规模”的特色农业之路。

  蔬菜种植实现“智能化”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需要现代的技术和管理手段。董浜镇近年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开展集中化管理,规范化生产,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将物联网应用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的主要抓手。据董浜镇党委书记陈邵东介绍,目前全镇已建成20000多亩以精品设施蔬菜为主、优质粮食生产为辅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董浜镇认识到,将精准农业技术和物联网技术融合,应用于农业生产,开发智能农业管理平台将大有作为。为此,2010年10月以来,董浜镇政府与中国电信、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发国内领先的基于物联网的一体化智能管理平台,打造全新物联农业。

  3G技术和物联网的应用,使蔬菜大棚的监控管理不再受到时空局限,智能化的蔬菜种植方式令人耳目一新。通过天翼3G智能手机访问蔬菜大棚智能管理平台,远在数公里外的大棚实时的环境变量、设施的运行情况和历史数据清晰地显示在手机屏幕上,如光照度、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土地墒情等。

  工作人员表示,根据大棚内微传感器采集的详实数据,点击手机屏幕便可以有针对性的遥控节水灌溉、施肥、二氧化碳、水泵、风机等田间设施。此外,中国电信还通过3G技术和网络对该镇38座高效节水灌溉泵站进行节水灌溉及圩区排涝实时远程监控。据了解,董浜节水灌溉智能监控系统在全国同类系统中处于领先水平。

  智能农业带来“多重丰收”

   董浜人已经尝到了智能农业的“甜头”。如今的董浜,传统农业观念被颠覆,粗放农业被转变,农业劳动不再是“辛苦劳作”、“低效职业”,而是有效益、有乐趣的体面劳动。村里实施“智能农业”以来,蔬菜亩均收益超过6500元,其中设施蔬菜亩均超过10000元,农民纯收入超过15000元。

  “智能农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与传统方式相比,远程自动化监测控制,有效地降低了农民劳动强度。据不完全统计,智能化后,一年每亩地的劳动力投入减少了10个工日,菜农逐步走上了“体面种田、快乐生活”之路。

  智能化大棚管理使高价值蔬菜量产规模化成为可能。根据气节的不同情况,引进高价值蔬菜种植每亩年均增收约2000元。

  标准化的种植模式有效提升了产农品的产量和质量。由于对生长环境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一茬的蔬菜比以前要增产5%—10%以上,而且外形及质量提升都非常明显。

   “智能农业”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通过近两年的潜心发展,董浜的农产品(10.50,-0.50,-4.55%)加工、现代农业营销、生态观光等融合发展已初具规模。

   实践证明,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自动化、精准化、智能化。

  持续走上感知农业之路

  根据规划,智能管理平台分为精准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农业专家服务系统、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农业信息推送系统、农业信息共享系统、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七大系统。

   目前已完成精准农业生产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溯源系统处于调试阶段,其他系统正在积极规划和开发。

  陈邵东表示,董浜镇正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形成一体化的智能农业管理平台,实现农产品从选种、育苗,到生产管理、订购销售、物流配送、质量安全等产、供、销全过程的的高效感知及可控,促进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近两年内,投入资金1.5亿元用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其中用于农业物联网建设资金3000万元以上。有望强力推动董浜智能农业的阔步发展。

  董浜智能农业之路还在不断前进之中。在现有基础上,董浜镇与中国电信还将继续展开深度合作,致力于“物以类聚,感知农业”智能农业的示范品牌打造工程。“农产品商城”、“农产品溯源”、“助农热线”、“农业专家协同通信”等项目正在实施或筹划中,着力发展以“绿色农业、生物农业、科技农业、市场农业”为标志的现代信息化农业,不断摸索农业信息现代化的进步与创新之路。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9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