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农业的信息化之路

出门在外的江苏蟹农,按按手机键,即可遥控自家蟹塘的增氧器和饵料自动投喂机;坐在电脑前的上海莓农,点点鼠标,开到地头的“菜管家”收购车就能把新鲜草莓直送订户手中;足不出户的吉林粮农,打个“12316”热线,就能从农业专家那里得到有针对性的农技指导、权威的粮市行情分析;身在办公室的天津土肥站信息员,用手机拨个电话,就能收到被监测田块的土壤墒情和气象信息短信……

精准农业与自动控制、移动互联、无线传感、物联网、云计算……曾几何时,这些看似与农业不搭界的现代信息化技术,如今已深度渗透到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的方方面面,将现代理念、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等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生产力突破各种制约因素,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各级农业部门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信息化基础明显改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史无前例,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推进农业信息化,成为正在经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农业必须跨越的门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将信息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需要,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和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三农”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有力推手。

着眼信息化发展新趋势,适应农业现代化新要求,从2004年到2013年,连续10个“中央1号文件”对农业信息化的指向越来越明确。2004年,提出支持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信息服务;2005年明确提出“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2006~2010年,逐步从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强调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特别是2012年,对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关注和强调超出了以往;2013年提出,“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还明确了启动“金农工程”二期等工作内容。“中央1号文件”对农业信息化内涵的表述逐步清晰、地位日益突出,这表明,党中央、国务院把握农业发展规律,信息化已经成为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支撑。

农业信息化也逐步被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2009年,国务院印发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与振兴纲要》,把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信息化服务“三农”水平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2013年第1次部常务会议上强调: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四化同步”的总体部署,这是一个战略决策。信息化如何与农业现代化相融合,如何支撑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索。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将其摆上重要位置,重点要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和服务与现代农业建设相融合,与农民的生产生活相融合。

多年来,农业部和各级农业部门就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融合这一课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科学规划与全面部署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2006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和《“十一五”时期全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方案》,从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科学规划和系统部署;2007年出台了《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2015)》,明确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工作的重点内容和具体措施。

同时,以“金农”工程、“三电合一”工程、“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工程等重大项目为支撑,推动农业信息化全面发展。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农业信息化基础明显改善。“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完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基本实现;覆盖部、省、地市、县的农业网站群基本建成,各级农业部门初步搭建了面向农民需求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生物环境信息获取与解析、农业无线传感网络等信息技术已经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农业生产经营以及农产品流通等领域开展了相关应用推广工作,发展迅速;“县有信息服务机构、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点”的格局基本形成。

在推动农业信息化全面发展的同时,农业部也不断促进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科学性、规范化。2012年,组织对全国31个省区市、1917个县对两级农业部门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化重大问题调研,全面摸清发展底数;把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与农业科技贡献率、综合机械化率并列,使之成为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推进农业信息化标准编制,提高信息化建设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业务协同水平。

政策推动,实践拉动,促进了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已从过去单纯注重硬件投入进入到信息系统开发和信息资源建设并重,从单纯应用互联网到多种信息技术集成组装,从单纯提供信息服务到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管理全过程和全要素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集约节约耕地和水肥资源,进而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发展农业信息化,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根本是强农惠农富农,让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等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实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节约了耕地和水肥资源,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集约化、自动化、产业化及组织化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如今,以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为目标,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引领农业产业升级,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春耕时节的黑龙江农垦友谊农场,播种、施肥方案的“制定者”是农机和计算机。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农机在上一年秋收作业时,定位取土样、监测作物产量,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后,能以地图为基础编制出播种、施肥实施程序。来年春播时,农场工人只需将数据卡插入农机监控器,借助测速传感器等,就能按照预先编制的程序,自动完成变量播种和施肥。整地时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自动控制的大马力拖拉机,耕地千米误差小于2.54厘米。

这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精准农业”带来的奇迹。近年来,精准农业开始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推广。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等技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地农垦系统以及各地大型国营农场进行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在“精准农业”推广的同时,3G、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也开始在农业领域示范应用。

5月12日,正在外地开会的安徽全椒县水产良种场场长李大文,通过电脑里的物联网系统监控发现鱼塘水位变低后,马上打电话,让场里工人给鱼塘冲水。他还远程控制增氧机开关,为鱼塘增氧。异地远程“遥控”的实现,得益于该县农业物联网的示范应用。作为示范点,该养殖场安装了360度摄像头,每块水面都放置了水位水温传感器,摄像头和传感器获取的水面实时信息通过控制器传输到物联网系统,只要登录该系统,就可实现数值实时监测、视频监控、生产报警、远程自动控制、网上诊断。

在今年4月开幕的北京首届农业嘉年华展会上,物联网技术也让不少参观者称奇。展区的大屏幕上展示着北京小汤山农业示范基地、金六环温室、大兴采育温室以及山西长治温室、河南三门峡温室的实况视频,通过传感设备,能实施采集和调取各个温室大棚里的空气湿度、温度、二氧化碳、光照、土壤水分等信息,监控管理员可远程控制调节。温室内的水阀、排风机、卷帘机的开关也可预先设定好程序,系统会根据内外情况变化,自动开关温室内的机电设备。

近年来,黑龙江农垦、北京、江苏无锡等地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养殖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一些大型奶牛场引进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先进挤奶机器人;山东省“智能大棚”的建设已经覆盖蔬菜、水果、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并在潍坊、临沂等多个地市推广,其中济南、滨州等地已准备规模化发展。

物联网应用示范的好处让人一目了然。在实现了“智能养殖”的江苏宜兴物联网水产养殖基地,蟹农说,以前要一家4口人用一天时间完成的几十亩水塘投喂任务,现在点点鼠标自动投喂,要不了10分钟。通过对养殖水质的智能控制,还有效提升了螃蟹的成活率和产量,每亩可增产10%~15%。给食用菌车间安装了远程控制系统的山东齐河康瑞源食用菌有限公司,实现了食用菌的精细化种植,用工数从原来的100多人减少到57人,生产成本降低了30%,并且由于食用菌成品率高,价格上涨了10%,产量增加了12%,纯利润提高20%以上。

信息化在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的同时,也在促进着农业经营网络化。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xueshudongtai/1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