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火热”背后的冷思考

近日,海淀智慧城市产业联盟的成立,引起了人们对智慧城市新一轮火热关注。有多火?记者在常用的搜索网站上输入“智慧城市”后,其搜索结果显示相关信息高达1740多万条,新闻铺天盖地,可谓“大红大紫”。

智慧城市缘何会有如此高的关注度?

 

近日,海淀智慧城市产业联盟的成立,引起了人们对智慧城市新一轮火热关注。有多火?记者在常用的搜索网站上输入“智慧城市”后,其搜索结果显示相关信息高达1740多万条,新闻铺天盖地,可谓“大红大紫”。

智慧城市缘何会有如此高的关注度?

之于商家有利可图。面对“钱”途无量的智慧城市,各路商家可谓是“趋之若鹜”。以“智慧城市”名义召开的商业化会议不计其数,兜售的产品也繁若星辰。记者也参加过几次类似的会议,有名副其实的,也有名不符实的。但不管怎样,商家的钱包算是鼓起来了。

之于地方有政绩可言。截至2012年,我国已有154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41个地级以上城市在“十二五”规划或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80%以上的二级城市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未雨绸缪,这其中很难保证没有“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隐患,倘若果真如此,地方盲目跟风,劳民伤财,短暂的政绩“显赫”,流水的官员升迁,最后留给当地的将是长期收拾不完的烂摊子,受苦的也只有安土重迁的百姓。

之于投机者有空子可钻。4月9日,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在住建部网站上郑重声明,住建部在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中,未发放过评审专家聘书,也未委托任何机构或个人开展与智慧城市申报和创建有关的培训及类似活动。可见,投机分子的触角已经伸入到了智慧城市的建设领域,并打起了评审专家的主意。而评审专家也惹“火”上身,成了智慧城市的又一受益者。

受益群体如此之多,参与者如此积极,智慧城市如不合理规划,长期发展,必将产生诸多问题。

智慧城市,顾名思义,既要“智”也要“慧”。所谓“智”即是“智能化”,而“慧”又体现在哪里呢?合理的顶层设计,先进的管理理念,真正的“以民为本”,三者缺一不可。仅就目前智慧城市的发展势头而言,记者认为,三者的集中体现应该是理性建设,不一味“大跃进”式发展,防止“一厢情愿”“摊大饼”式的造城和新一轮的产能过剩。

智慧城市“大跃进”的提法在业界已经屡见不鲜。工信部科技司司长闻库曾提出,智慧城市建设要合理规划,应该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宏观指导,杜绝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但这样的“忠言”似乎对很多决策者来说只是过耳清风,听过就算。思科中国网络运营中心工程师刘昕告诉记者,“目前,有30多个城市将物联网作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重点,80%以上的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已经出现了过热的发展苗头。”

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也曾表示,智慧城市只是城市发展的过程,而非结果。城市空间扩展与人口迁入不同步,新城区建好后,没有人入住等现象屡屡发生。最典型的就是鄂尔多斯(600295,股吧)康巴什新城,投资50多亿、面积达32平方公里,最初计划为100万人提供居住、生活和娱乐场所,如今却人丁稀少,沦为一座“鬼城”。如果盲目跟风造城,工程反复、烂尾,智慧城市最终也将难逃“数字黑城”的厄运。

同时,我们还需要明确一点,智慧城市的最终受益者是谁?老百姓!说到底,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定性为一项民生工程,其核心就是“以民为本”。不管政绩多少、利润多大,只有老百姓亲身体会到了、亲口夸赞好了,那才是实实在在的肯定。然而,作为最大受益者的广大民众,对于智慧城市似乎并不“买账”。记者在北京街头的随机调查显示,大多数居民对智慧城市知之甚少,“没有听说过”、“没有关注过”、“什么是智慧城市”等答案与疑问比比皆是。这也提醒我们,在智慧城市如此“红火”的背后,应该理性思考,如果仅仅是“政府搭台,专家敲鼓,企业唱戏”,老百姓不发表任何意见,只做个听众,只过个耳瘾,没有掌声,这戏唱的意义又何在?

记者认为,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首先,地方城市建设者要因地制宜,从地方实际出发。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在基础设施、经济实力、科技水平方面具备先天优势,并在“智慧世博”、“数字北京”等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这将大大减少这些发达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成本。相较之下,一些中小城镇和欠发达地区建设智慧城市则需要深思熟虑,不能不考虑基础条件就急于启动智慧城市项目,不仅挤占了其他基础民生投入,还让地方政府和百姓债台高筑,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其次,监察机关和审核机关要严把政绩审核关,注重对城市建设过程而非建设成果的审核,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引导执政者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同时,还应加强中央对智慧城市的顶层指导。虽然,住建部、科技部、工信部等相关部委以及各地方政府均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与规划,但迄今为止,智慧城市尚未得到中央相关文件的批示和援引,加上各大部委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和审核标准各有侧重,致使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疲于奔命”,部门间的职能重合过多,甚至出现一座城市同时申请多个部委机构智慧城市试点的现象,导致建设资金不能广泛而有效地流通。因此,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迫切需要中央政府联合几大相关部委制定出台明确而周详的指导方针,构建统一标准,形成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互动平台,为地方智慧城市发展指明方向。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planning/difangxinwen/10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