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园区—智慧城市的“先行军”

为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资源消耗、环境生态破坏、人口剧增等问题,各城市纷纷开展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以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来优化和提升城市发展环境。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已有180多个城市(含规划、在建智慧城市)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将智慧城市作为加快经济发展转型的战略导向,智慧城市建设渐入高潮。

园区是城市发展地方产业、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壮大区域经济、进行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载体。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园区也遇到了同质化竞争等一系列发展问题,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通过智慧化建设来实现转型升级。所以,园区作为城市的一个重点区域,应该抓住智慧城市建设的良机,争做试点,尽早建设智慧园区,通过智慧园区的建设来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

园区作为智慧城市“先行军”有先天优势

1、新建区域多,具备高起点规划建设的可行基础

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双重影响下,园区作为生产要素聚集的空间区域,通常会选择城市郊区的待开发区域来开发建设,具备了高起点规划建设的可行基础。园区在规划和建设阶段就可以引入新型城镇化的高端发展理念,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思路,科学规划新城功能布局、产业定位、市政基础设施等,尽量避免老城区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了体现高端定位,新建园区都不约而同的提出了智慧园区的规划理念,致力于成为所在城市的示范区。

2、信息化设施规格高,具备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环境

为了给园区入驻企业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园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会高规格来建设,具体包括稳定的供电系统、网络通信设施、云数据中心、互联网出口、高速园区光网、移动通讯基站等,以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除此之外,为了满足园区工作人员和居民的生活需求,园区还会在公共场所部署无线wifi热点覆盖,协助运营商积极推广3g、4g网络,为园区居民提供泛在的网络服务。综合来看,园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普遍高于城市内其他城区,从而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高速的信息传输通道。

3、信息化意识高,具备智慧建设应用推广的关键条件

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园区(尤其是科技园、软件园、创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工作人员多属于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普遍比较年轻,学历较高,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信息化意识高,更易于接受信息化应用的推广。园区对外提供的无线网络、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等公共服务,均通过信息化形式来呈现,即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直接传递到园区用户,园区工作人员对电脑和手机等终端的操作技能相对较高,各类智慧园区的应用更易得到推广。

4、大部制机构设置,具备业务协同的体制优势

为提升园区运作效率,集中实现园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园区在设立之初多采用准政府的管委会体制,管委会作为市级政府派出机构,机构设置有明显的园区特色,除设置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促进、招商引资、规划建设等部门外,其他城市管理、社会管理领域的部门,多采用大部制机构设置,便于部门间业务协同,提升运营效率。园区在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上不断改革和完善,形成了“小管理、大服务”的政务管理机制,克服了传统条块分割的体制弊端,有效提升了园区的行政效率,体现出业务高效协同的机制优势。

以智慧化提升园区竞争力已成大势所趋

1、全国已有四分之一的国家级园区启动了智慧园区建设

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在国家级园区中,有63个提出了智慧园区的建设理念,占比达到四分之一左右,其他各级园区也积极开展智慧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在空间布局方面,中国智慧园区建设已经初步呈现出集群化分布特征,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以其雄厚的工业园区作为基础,成为全国智慧园区建设的三大聚集区;中部沿江地区借助沿江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势头,大力开展智慧园区建设;广大西部地区依据各自园区建设基础,正加紧智慧园区建设。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中西部地区智慧园区建设将来迎来全新的建设浪潮。

2、智慧园区建设初期多聚焦基础设施和园区管理,旨在提升基础环境竞争力

在智慧园区的建设初期,园区把建设重点都聚焦在基础设施和园区管理两大领域,拟为园区入驻的企业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园区建设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具体建设内容包括高速宽带网络、下一代商用互联网、wifi、3g、三网融合、ipv6技术等。园区管理是指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提升园区安防、节能、交通、应急等领域的管理水平,具体建设内容包括智能安防、智能建筑、智能交通、呼叫中心、智能一卡通等。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planning/zhihuiyuanqu/2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