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城市:每个人的聪明居所

新华网北京10月3日电 在未来的城市中,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自己的一座城,它们交叠在一起,就像一个个重叠的平行宇宙,因为在城市设计者眼中,未来之城,将是每个人的个性化居所。

新华网北京10月3日电 在未来的城市中,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自己的一座城,它们交叠在一起,就像一个个重叠的平行宇宙,因为在城市设计者眼中,未来之城,将是每个人的个性化居所。

“是的,就像是很多个平行世界,每个人都能在里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套生活,每个人看见的都是自己最喜欢的城市。”荷兰艺术家桑德·温霍夫在北京国际设计周“智慧城市2013国际研讨会”上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拥有“半数字化宇宙设想”的温霍夫是计算机专业的艺术家,他使用增强现实技术,搭建出了一个基于地理定位数据、材料物理和虚拟内容统一的世界,在他的设计中,人们拿着自己的智能手机对着不同的城市空间,就可以看到虚拟的艺术展览或者当地的各类信息。在城市居住者的手机显示屏上,虚拟和现实交叠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多重嵌套的城市。

“现在这个多重世界已经发生了,你可以举着你的手机寻找你最喜欢的那个城市。”温霍夫说。

正如加拿大著名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所言,“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广为流传”。

基于温霍夫的设计,人们可以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任意涂鸦,也可以向市政府汇报城市基础设施的损坏情况,从而帮助市政府更好地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温霍夫说,未来的城市将极端个性化,能够在审美和服务上为每个人提供人性化服务。这个虚幻和现实交叠的城市曾经在两三年前被人提出,如今,智能手机的普及为这一设想提供了可能性,他相信,智能眼镜的普及将扩大和延伸这一梦想。

他说:“虚拟世界不会将人们隔离,而是鼓励人们走上大街,相互交流,甚至是给陌生人一个理由聚集在一起。”

在北京国际设计周智慧城市国际设计展上,每个人都拥有了构建自己城市的权利。

来自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理查德·古德温和他的搭档罗素·罗维在悉尼城市模型中加入了许多状如外星飞船的“寄生建筑”,这些寄生建筑或站在大厦楼顶,或趴在大厦腰部的玻璃上,这些建筑不仅仅成为城市图景的眼球工程,更是可以拥有农场、电影院等各种实际用途。他们为这座未来悉尼之城取名“寄生天堂”。

两位艺术家、建筑师为这个模型加入了整套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城市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如果遇到恐怖袭击、火灾这样的灾害,我们就可以在第一时间为困住的人模拟逃生计划。”罗素·罗维说。

“这就是我们对未来的预见。我们不再需要寻找乌托邦,未来的城市来自我们自己的想法。”理查德·古德温说。

“城市就像一个人一样有自己的节奏,城市里的人,他们的行为生活方式就形成了这个城市的节奏。就像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心跳的快慢不一样,城市也会有很多种不同类型的脉搏。于是,成百上千的脉搏汇聚于此。”奥地利电子艺术中心解决方案部高级总监迈克尔·巴蒂科斯说。

巴蒂科斯致力于将信息可视化应用于寻找城市问题解决之道的过程中,他将这个系统命名为“地理脉搏”。

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郭理桥认为,城市的生命线是水、食品安全、交通、能源、信息五个方面,同时,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不仅仅包括市政公用设施,还包括吃、住、行、医、教等软性要素。

“智慧城市核心的是城市如何进行智慧化的发展,简单讲就是城市如何智慧化运行,这就是智慧城市。”郭理桥在演讲中说。

中国住建部于2012年12月正式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到目前为止,全国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达193个。

根据中国《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中定义,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个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优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是一种新的城市管理和服务生态系统。

郭理桥认为,一座城市就是一个生命体。

Urbanus都市实践(北京)总经理、美国迈阿密大学教师吴文一也相信城市自己的生长,他认为,城市的作用是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在一起。他相信,过去的东西能够给未来的人们以启示。

“俯瞰北京,能够看到各个时代留下来的东西,破破烂烂的棚户区,五六层的机关宿舍,上世纪80年代的大板楼,90年代的玻璃石头,它们交叉和重叠,城市才丰富,才有意思。”他说。

他觉得,崭新的城区没有意思,“有了人的痕迹才有意思”。(采写记者:姬少亭、梁赛玉、倪元锦、周舟、李德欣)

 

 

摘自: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3-10/03/c_117591770.htm (新华网)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12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