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突破或将使折叠电视成为现实

作为物联网和智能物品的“最核心”技术——柔性有机薄膜晶体管(OTFT)性能稳定性机制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仇志军副教授与刘冉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10日上午宣布了“建立水氧电化学反应与有机薄膜载流子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模型”这一最新成果,并表示有望加速柔性电子在物联网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此项成果的论文已经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国际权威性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杂志上。

柔性电子有优势

未来可以预见,世界上任何一个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物联网进行信息交换。而搭建物联网的基础是数以亿计的信息传感设备。由于柔性电子特有的弯曲性和可延展性,使其在与“物”的结合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成为桥接“物”与“云”的关键技术。

据仇志军与刘冉两位专家介绍,与传统电子器件相比,柔性电子技术拥有众多优点:一是器件可弯曲与伸展,由此可诞生众多新型应用领域;二是可以在柔性和大面积衬底上采用大规模印刷技术加工实现,生产成本低廉;三是加工设备简单,前期投入成本低;四是加工过程属于低温工艺,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其与各种“物”的良好集成性和结合性,可以形成诸如智能包装、可穿戴的健康护理产品等。柔性电子技术也成为促成物联网真正普及和大规模应用的“最核心”技术。

医疗器件可穿戴

从2008年起,复旦大学的科研团队就联合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开始针对有机薄膜晶体管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很快走到了国际前沿。然而,国际上对有机薄膜晶体管性能非稳定性的来源存在多种解释,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复旦的专家们最终找到导致OTFT性能发生变化的内在机理,建立了水氧电化学反应与有机薄膜载流子相互作用的模型。

“在那些对芯片本身性能要求不高,但能大面积灵活使用的应用领域中,比如平板显示和驱动、医学成像、穿戴设备、智能包装、纸币防伪、大面积传感器以及照明等方面,OTFT已经呈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仇志军与刘冉说,目前,复旦大学联合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研发出了一种柔性可穿戴医疗器件Bio-Patch,可以像创可贴一样贴在皮肤表面,并实时地测量人体的心电以及体温信息。随着物联网基础条件的不断成熟,未来可穿戴智能医疗器件将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医疗保健带来重大变革。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chengshizhuanlan/14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