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智能交通科技项目投入使用

近日,记者从市交警大队获悉,海宁智能交通科技一期项目通过专家竣工验收,正式投入使用。这意味着我市交通又向智慧交通迈进了一大步。

交通流量不再“人工数”

智能交通科技一期建设项目是我市城市治堵的高科技项目,总投资约1125万元,由流量采集点、制高点监控、交通诱导信息发布和系统软件平台等部分组成。

项目通过分布于市区三横三纵(海昌路、文苑路、嘉海公路、水月亭路、海州路、钱江路)主干道上检测设备,将路口、路段的流量、速度等信息实时上传后台平台,经过平台计算,再结合高点监控观察,产生科学的交通流量分析。通俗地说,就是将交通流量计算从“人工数”变成“系统数”。

“听起来像是‘后台’工作,却能有效地优化市民交通出行。”市交警大队相关负责人说,这些数据将以道路交通指数发布的形式体现在市区33块交通诱导信息发布屏上。屏幕上的道路颜色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交通现状,其中绿色为“畅通”,黄色代表“通行滞缓”,红色说明“拥堵”。市民可以根据提示,及时避开拥堵道路,这可即时服务于市区疏堵保畅。

在市区上班的市民王小姐就体会到了信息屏的好处。昨天下午5时,当她经过市交警大队旁的交通诱导信息发布屏时,看到海宁大道(联合路至海州路段)变成了“黄色”(通行滞缓),于是她临时改变行驶线路,从文宗路“绕过”了海宁大道交通不畅的路段,顺利地开回了家。

据介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通过后台对城市道路交通流量的分析,可以对我市市区路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一个数据支持作用,为城市路网长远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公里内交通情况“千里眼”全掌控

6月17日上午8点,水月亭路人民路口的执勤交警通过对讲机向大队汇报,路口较为拥堵,希望可以调整红绿灯配时。

市公安交警大队交通指挥室指挥长胡洪卫打开制高点监控视频,发现确如现场交警所说,路口等待红灯的车辆已排了近200米。

“交通是一张网,牵一发而动全身。要调整一个路口的红绿灯时间配时,不能单看一个路口的交通情况。”他通过制高点监控,顺着车流,查看了下一个路口水月亭海昌路口的实时情况,发现较为畅通,才把水月亭路人民路口的绿灯配时延长了20秒。直到十几分钟后,路口交通流量有所下降,才调回原来的红绿灯配时。

通过此次项目建设,我市市区建起了7个制高点监控,分别分布在海昌路、文苑路、文宗路和皮革城旁。“它们就像‘千里眼’,只要天气好,可以看到2公里范围内的交通情况,这使得我们对路面交通的观察视野从原来的一个路口、几十米的路段上升到了对市区局部地区整个交通状况的实时有效掌控,极大地提高了交通指挥的针对性,有助于及时疏导交通。”胡洪卫表示。

试点路口红绿灯配时自动调

据了解,我市还在海州路农丰路口试点实施红绿灯单点自适应。

胡洪卫介绍,以前我市红绿灯配时仅靠“手动调整”和“目测”。交警大队特地在距离路口一定距离的电线杆上做了“记号”,车辆排队至“记号”处,就说明道路不畅,再根据经验,人工调整红绿灯配时。

现在,该试点路口每一轮交通信号灯周期内的交通流量变化都在智能系统的监测之下,如果路口一旦产生交通拥堵,系统将根据路口车辆排队长度和流量的变化,自动相应调整这个路口的红绿灯配时。

记者从市交警大队了解到,试点成功后,自动调整红绿灯配时的系统运用范围将逐步从单点控制扩大至路段控制。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chengshizhuanlan/17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