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下的产业新城建设思路

  【智慧城市网】新型城镇化在十八大上被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但各界对其的理解却是五花八门。笔者对新型城镇化理解可用八个字概括:公平、集约、雅居、同步。换一个角度来解读就是: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市承载能力为支撑,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制度改革为保障。
  
  八个字里面的“同步”是指新四化同步,包括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从新型城镇化角度来说,就是必须要有包括工业、信息产业、农业、服务业等各种产业的支撑。拉美国家目前城市化率很高,但由于缺乏产业支撑,不能提供农民进入城市的就业岗位,最终导致大量贫民窟现象的出现,社会也经常动荡。这充分表明,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一定是海市蜃楼,会塌下来的。
  
  新区建设呈现过热
  
  对于产业支撑城镇化的观念,全社会现在基本已经形成了共识。为此,很多地方都在推出产业新城、新区项目,但对于这种新区、新城要辩证地来看。
  
  中国的新区曾经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亮点之一,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滨海新区都为提振中国经济、培育三大城市群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分税制改革后,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新区的建设已经从之前的产业高地转变成土地财政变现的工具。
  
  主要的原因在于,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比例增高,地方财政收入比例下降,与此同时地方的事权却在不断增加。而且,在GDP增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投入的区域竞争中,地方政府已经不能从分税制中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总收入中去实现上述事务的收支平衡。于是,在土地财政的刺激下,地方政府必然会选择通过建设新区的方式来增强自身的财力。
  
  当然,新区建设过程中,必定也会附带一定的产业承载、人口聚集的功能,也会通过制造业、服务业来解决就业和增加税收、推进城镇化。由此,产业新区、新城在中国风起云涌就毫不奇怪了。
  
  下面这组数据可以说明当前中国新区建设的热度。在中国12个省级行政区进行的调查显示,其中156个地级以上的城市中,提出新城新区建设的有145个,占92.9%。12个省会城市全部提出要推进新城新区建设,共规划建设了55个新城新区,其中沈阳要建设13个新城新区,武汉也规划了11个新城新区。在144个地级城市中,有133个地级城市提出要建设新城、新区,占92.4%,共规划建设了200个新城新区,平均每个地级市提出建设1.5个新城新区。在这12个省的161个县级城市中,提出新城、新区建设的有67个,占41.6%。大多数城市已经将新城、新区建设付诸于行动,并非仅仅纸上谈兵。
  
  从当前风起云涌的中国新区建设情况来看,可以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喜忧参半。一部分新区确实发挥了空间优势,缓解了主城区承载的压力,培育出了新的产业,促进了人口聚集,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了城镇化新的大平台。如郑州的郑东新区,通过产业先导、基础设施伴行、市场化主导等模式,通过十多年的建设,已经在100平方公里土地上承载了100万人口,成为了郑州和河南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档服务业的聚集地。
  
  但也要看到,大多数新区变成了“空城”、“鬼城”乃至“死城”。之所以出现产业新城的“空城”、“鬼城“现象,并非因为地方政府没有意识到产业主导的价值,也不是没有产业布局的思路,最关键的一点是其选择了大量不可持续性的产业。
  
  这种不可持续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绝大部分工业都呈现产能过剩。在今年的1月至7月,中国的用电量只增加了5.2%,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用电的70%用于工业,工业用电当中又有70%用于重化工业。而当前钢铁、冶炼,建材行业都进入了下行通道,重工业产能过剩非常严重。
  
  与此同时,由于国际贸易环境日益紧张,整个世界内需日益降速,之前我们以外需为导向的轻工业也存在着巨大的产能过剩压力。即使培育新兴战略产业,代替难度仍然不小。所以很多新区、新城上马一些工业项目后很快出现了亏损、停产现象,著名的唐山曹妃甸新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因为产业不能持续发展,所以人口也很难聚焦,空城就成为必然。
  
  第二是过于依赖房地产。目前很多新城、新区一味地靠卖土地、盖房子拉动,但一方面房地产开发的面积过大,老百姓的收入跟不上;另一方面新城建设的房地产标准过高,大多数都定位比较高端,但在这波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主流是越来越多的低收入农民将要进城,这种高端房产明显缺乏更广阔的购买群体来支撑。这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最终导致房地产空置率过高,推动了产业新城的空城化现象。
  
  产业新城建设路径须反思
  
  面对这种局面,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必须对于产业新城的建设路径进行反思,需要通过以下思路来推动产业新城的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公平、集约、雅居、同步”的目标。
  
  一是要合理布局产业新城。对于产业新城不能贪大求全。对于大部分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而言,开建新城一定要谨慎,即使要建设也必须采取集约的原则,尽可能用最少的土地实现最大的产出和人口聚集。这也符合财力平衡的原则。同时,考虑到城市群将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未来的产业新城要更多地布局在城市群范围内,从而推动中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目标的落实。
  
  二是要大力培育服务业。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4.6%,相比欧美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还相差甚远。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产业机会在服务业,就业最大的容纳器也是服务业。
  
  为此,中国政府将采取两大政策来扶持服务业。一是简政放权,释放服务业发展的空间。二是通过营改增等税制改革来推动服务业发展。产业新城必须要考虑这个巨大的产业增长空间,在医疗、教育培训、文化、信息消费、旅游休闲、金融等各种服务业领域加大投资建设力度,通过服务业来聚集产业和人口。同时,由于有了服务业的发展,也可以为以人口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路径所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奠定基础。
  
  三是要强调产城一体。对于产业新城,不能只考虑产业的聚集,必须考虑到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的同步。让人和产业分离会加重城市的交通拥堵、提升能耗。因此,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就要考虑到新城的产城一体化建设问题,尽量让人在一个区域内实现工作、生活、购物、医疗、教育等目标,不要通过大量的人口流动来实现这些多元目标。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业新城的建设无疑是绕不过去的坎。不是不建设,而是要建设好、走可持续型的新城建设之路。为此,需要对以前的老路径、老思路进行调整、转弯,通过新思维、新路径来更好地建设产业新城,最终让产业新城创造新价值,而不是成为新负担。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11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