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城镇化跑偏“透视”

  【智慧城市网】“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究竟该如何展开?记者日前调研发现,一些地方执行城镇化跑偏,存在三大误区—
  
  现在补偿不到位
  
  给未来“埋雷”
  
  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要切实尊重农民意愿,坚决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但记者在多地发现,个别地方楼房工厂建设很快,但公共服务均等化却很慢,土地出让价格不低,但给农民补偿不高。
  
  一些地方干部认为,政府给的已经不少。有干部甚至说:“有些老百姓太刁,给多少都不够。”专家对此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新”,与传统的圈地拆迁、建设新城相比,最大区别就是“以人为本”,要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从广东乌坎等事件看,失地农民矛盾凸显,很多发生在土地出让五至十年后,再倒逼政府必须正视农民权益,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但当前部分地区却仍对农民权益的保护力度不够,相当于给未来五至十年“埋雷”。
  
  建设与国际接轨
  
  保障按最低执行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城市的新区建设得十分壮观,拔地而起的高楼、宽阔整洁的马路等基础设施堪称与国际接轨。
  
  而当记者询问进城农民待遇时,绝大多数保障标准是参照城镇最低收入人员保障标准。谈起提高收入,干部们普遍表示应该提高,但只能长远解决,因为资金确实紧张。
  
  事实上,从农民到市民,要补偿的远远不止土地出让补偿款。“现在城市人口拥有权利比农民多几十项,而未来进城农民能否拥有这些社会保障和服务,将是检验城镇化是否做到以人为本的关键。”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韩晶说,让农民变成有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市民,保障农民可持续发展,政府责无旁贷。
  
  山东财经大学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蔚认为,在城镇化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来源问题,这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关键前提,还要加大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支持力度。
  
  一些专家认为,当前一些地方出现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利益受损的现象,其直接原因是征地补偿标准较低、补偿不到位、生计和安置工作滞后等。
  
  避免“黑瞎子掰棒子”式运动
  
  采访时,一基层干部告诉记者,几年前,中央开展“美丽乡村”“城乡一体化”建设,他所在的农村是试点,政府投入不少成本新建了成片新居、完善了村里水电和医疗点,村民们居住生活水平大大改善。
  
  然而不久,地方政府又打着新型城镇化的牌子,把村子土地征收,让农民“上楼”,“花了上百万元、盖了不到两年新房和村里设施,又全给拆了,看着十分心疼。”“到底要搞什么应该提前弄清楚,而且政策应该多管几年,不能像‘黑瞎子掰棒子’一样掰一个扔一个吧。”这位干部痛心疾首地说。
  
  类似的情况在不少地方也有发生。一些专家认为,地方政策之所以频频更迭,关键在于公共服务均等的新农村建设政府要花钱,但搞征地开发政府则可以收钱。“必须警惕个别地方不顾资源环境制约,单纯建设城市,一味发展城市,不顾农村实际和农民利益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副院长张朝伟说。
  
  专家表示,中央强调,新型城镇化要立足国情建中国特色,而以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国土面积,即便达到了“城镇化率百分之七十”的相对发达水平,届时也仍有约4.5亿人生活在农村。
  
  因此,不少专家建议,对于中国的国情而言,新型城镇化要搞,新农村建设也要搞,唯有实现“双轮驱动”相得益彰,才能更好地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16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