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规划:前所未有的两个城镇化率

  ——访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发展规划部主任文辉
  
  【智慧城市网】我国首部城镇化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日前正式出台。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围绕新型城镇化的相关问题,半月谈记者专访了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发展规划部主任文辉。
  
  记者:您觉得《规划》在哪些方面有新突破,有哪些新亮点?
  
  文辉:这是一部指导我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纲领性文件,内容全面丰富,总结并吸取了国内外城镇化工作的经验教训,指导性强。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提出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形态,对于城市内部来说,更加关注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动力。
  
  整个规划,两个方面内容特别引人关注,一方面是,人是城镇化的核心。人的城镇化,指的是哪些人呢?一个是存量人口,已经进了城的,还有就是增量人口。
  
  这两块都考虑到了,体现在规划目标设计上,设置了两个城镇化率,一个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0%左右,另一个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45%左右,两个城镇化率的提出是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也是最大的进步。
  
  还有就是土地制度改革。将来人口主要还是往中小城市落户,严格控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落户。与之相对应的是,土地新增指标主要会放在中小城市。人和地是配套的。
  
  记者:您曾经说过,城镇化可以从经济学、社会学和地理生态学三个角度来看待和分析,如何理解?
  
  文辉:最初我们对城镇化的理解可能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较多些,一提到城镇化好像就是拉动内需,发展经济。从经济层面考虑没有错,但我们不能光讲经济的增长,因为经济发展了,如果社会建设、社会发展跟不上,就会产生很多问题。
  
  所以这次的《规划》,也比较多地强调社会的发展。这其实主要涉及进城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的问题。以前,有些农民进了城,生产方式发生转变,但生活方式没转变,进城挣了钱首先是寄回农村,自己也不在城里消费,因为消费的保障没有建立起来,消费的后顾之忧没有消除。这就是社会建设的落后。
  
  另外还有一个地理学上的城镇化。主要是指空间对象,包括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区分和分类建设。这其中还应该包括《规划》特别强调的生态和文化的角度。所以说这个《规划》是一个比较综合理性的规划。
  
  记者:为什么我们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不断膨胀?我们的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
  
  文辉:在我们现行的城市管理和行政体制下,比如一个小城镇是个正科级单位,县级城市就是一个正处级单位,地级市是一个正厅级单位,然后是副省级城市和直辖市,这种层级往往意味着越在上面,可获取的资源,诸如土地指标、项目、财政资金就越多越方便,越往下就越少越难。
  
  从市场经济学的角度,城市的发展也肯定要追求集聚效应。人口和资源集聚度越高,规模效益肯定越强。这样,行政效应和市场效应叠加起来,我们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规模就越来越膨胀。
  
  其实很多人也不一定愿意在大城市生活,很多人更愿意生活在环境优美的中小城市。因为中小城市压力小,生活成本低,交通也没有那么拥挤。但是由于资源的“错配”,有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虽然很有发展潜力,但是发展起来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力不从心。
  
  我想城市无论大小,都应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现在比如按照镇的行政等级,三甲医院一般配不了,县里的医院都很少有三甲的。其实,最终都应该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比如,医院建设就应该按照人口规模和需求来安排,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尽快发展起来,这一点至关重要。
  
  记者:《规划》专门提出来,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您是如何理解和定位城市群的功能与作用的?
  
  文辉:我理解城市群就相当于一个平台,大中小城市都在这个平台上对话。原来我们的小城市跟大城市是无法对话的,大城市级别比你高,小城市只能服从。城市群就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平台。
  
  比如燕郊是河北三河市的一个镇,级别上跟北京差了三四级,正常情况下,燕郊镇的党委书记跟北京市委书记很难有对话的机会。但如果在城市群里,燕郊作为首都经济圈或首都城市群里的一个节点,有自身的功能和定位,也就有一定的发言权。
  
  有了城市群这个平台后,这时的燕郊就不只是三河市的燕郊镇了,而是属于城市群里的很重要的一个节点,承担了北京市人口疏散的功能。
  
  在城市群里,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关键是要找准自身的定位,要有特色,而且形成互补性。例如香河的家具城、固安的产业园区、燕郊的居住功能还有河北张家口崇礼的滑雪休闲等等。这些地方都在思考怎么样为龙头的核心城市服务。这样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空间配置。
  
  记者:为什么新型城镇化强调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
  
  文辉: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改造是与“三个1亿人”的目标对应起来的。因为这是城镇化过程中的短板,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专门提出,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我觉得,这是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城中村和棚户区基本都在城市里面,实际上做的是存量调整的工作。
  
  原来我们的城镇发展态势是一种增量经济,不停地建设新区,发展增量。新区建好,但是最大的问题是人进不来,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形成了不少的空城、死城和鬼城。人都到哪去了?其实不少人都聚集在棚户区和城中村,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棚户区和城中村的问题,就是解决城镇化过程中人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城镇化必须要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关键是怎么样把存量盘活。城中村和棚户区就是存量,而且这也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这一块是能抓好的,也是能见到实效的。
  
  记者:在《规划》的落实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文辉:《规划》出台后,下一步就是要抓紧出台配套的政策,光有规划没有配套的政策,规划就很难真正落地。比如,人的城镇化过程中到底如何落户,怎样操作,落户以后,中央有没有相应的财政支持。
  
  因为一个农民工落户,粗略的估计也需要投入大约10万元左右的配套,这个钱从哪里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工自身投入的比例大约是多少等等。
  
  在发展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再不能人为地去造城,尤其这一轮城镇化提出了培育中西部的城市群的要求,就必然涉及新的发展,必须把握好。
  
  我们要关注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绝不能再搞大广场、大马路和宽绿化带了,我们要建设低碳、生态、智慧的紧凑型城市。我们的城镇化应该多向欧洲学习,欧洲相对人多地少,更多地走节约型的道路,我们不能简单照搬美国的模式。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16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