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要开启“多赢”模式

  【智慧城市网】优化资源配备,整合技术能源;无论是政策红利还是资金投入,智慧城市无疑是城镇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有效集成的体现。如火如荼建设中的智慧城市,是否有能与其匹配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三四线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勇气与挣扎
  
  国务院颁布的智慧城市试点名单中,103个试点有近一半的城市为三四线城市。相比一二线城市的建设,三四线城市虽然有心建设智慧城市,奈何基础设施不健全,令居民担忧起现在的智慧城市建设来。政府对智慧城市的重视以及对智慧城市建设财力物力的投入都不占少数,智慧城市建设的效果却与政府的高投入不成正比。
  
  投资智慧城市,让三四线城市有了新的规划蓝图。据21世纪经济报道4月7日报道,今年以来,有近30个省市申请建立自贸区,与拉动经济见效慢、挑战多的全面改革相比,类似的政策优惠被认为能给地方带来更快的发展。这是一种定式思维的延续,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各地也兴起了大规模的“开发区”热,那些国家级开发区享有了特别的优惠政策而获益匪浅。但这并不适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三四线城市,以建设智慧城市为由,让政府承担城市的不合理资源调配,空置的厂房和无用武之地的指挥系统,谁来替政府和百姓埋单?
  
  二、“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压力转嫁给政府”
  
  政府牵头的智慧城市建设,自然由政府来承担顶层设计和方案规划。“思想靠政府”“方针靠政府”的旧思维产生的副作用就是“执行靠政府”和“监管靠政府”。政府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要求政府“全心全意为民生”“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却并没有要求政府规划智慧城市要事无巨细。
  
  智慧城市的建设,政府承载着来自国际、国内的全方位压力。国际上,过快的科技发展速度和国内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让中国在科技领域虽占领有利位置却发展缓慢。国内,经济市场的运转无法满足国内激增的消费,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严重。这就造成了智慧城市建设完全依赖政府,资金完全依赖政府的不良现象滋生。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只能抓全局。
  
  三、城市改革建设应靠“改革红利”

  
  过去有很多未实现的城市规划,如果将原因全部归结为政府顶层设计,政府未免承担过多的压力。我国改革步入深水区,无论经济改革还是文化改革,最大的阻力是想通过制定政策实现目标,而不是在完备的市场下进行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长久以来依赖政府的高投入,空荡荡的厂区造成的资源浪费为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敲响了警钟。据报道,申报智慧城市建设政府就会投入一笔资金,申报城市即可享受建设智慧城市带来的“政策红利”。如果继续这种“政策红利”思维而不推动市场有序化健康化发展,将会有更多的百姓对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堪忧。
  
  总结:智慧城市建设开启“多赢”模式
  
  在物联中国大讲堂第二期节目录制现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一处处长李广乾表示,我国政府肩负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历史使命,也承载着智慧城市建设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在政策越来越透明化的今天,我国将着力共建一个由政府牵头、企业和社会合力的智慧城市生态产业链。
  
  未来,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是三四线城市的建设重点。在经济增长遇到压力的背景下,政府的“政策红利”虽能解燃眉之急,却不是治本的方法。真正能够科学建设智慧城市的方法是进行深化的、系统化的市场改革,以信息消费作为驱动力,长远规划,着眼未来,立足现在。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16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