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手机支付市场发展迅速 呈现3特点

  早在1999年,业界对手机支付的尝试就已开始:中国移动就与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部门合作,在北京、广东等地开始进行移动支付业务试点。但一直以来,受限于技术、政策、商业模式等原因,手机支付发展缓慢。我们了解国内手机支付的几个发展阶段,探讨手机支付国内市场的发展状况。
  
  国内手机支付市场的几个发展阶段
  
  通过手机短信接入方式支付是中国最早的手机支付,此方式从2001年运营商开始推广,很多手机用户都体验过。比如,我们在网上购一款电脑杀毒软件,其手机支付方式即通过输入手机号码和确认付款后,手机会收到一个短信密码验证,输入后就完成交易。目前这种支付方式还是使用最为广泛。但是这种方式只能是小额支付,大金额的支付,运营商并不支持,而且功能也比较简单。
  
  第二种手机支付方式是手机WAP网站,购物后通过手机来支付。很多WAP上的商家通过自己的支付方式与手机用户完成交易。但是这种方式发展也比较缓慢,主要制约因素是当时2G通信网络比较慢,用户会失去耐心。
  
  第三阶段则是最近一两年发展起来的远程支付和近端交易。远程支付的典型应用则是通过手机里面的交易平台完成远程交易转账或付款,如手机支付宝等。近端交易的典型应用则是刷卡手机,各大运营商都在推广。
  
  国内手机支付市场发展迅速
  
  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若干主要第三方移动支付运营商的业务有放量增长的趋势,使得移动支付业务的地域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产业链的其他环节也越来越积极地寻求合作机会。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移动支付进入地域快速扩张的阶段。2005年,移动支付用户数达到1560万人,同比增长134%,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4%,产业规模达到3.4亿元;2007年,由于产业链的成熟、用户消费习惯的形成和基础设施的完备,移动支付业务将进入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的拐点。
  
  进入2009年,随着3G在中国投入运营及其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手机支付技术的不断成熟,移动支付变得更加便利。而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工程(手机支付)已被国家列为《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部署的六大重点引导工程之一。2009年也是国内手机支付市场烽烟四起的一年,银行、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公司分别推出了以自身为主导的手机支付业务:交通银行于2009年6月27日高调推出新一代手机银行——e动交行,知道对方手机号就能转账;支付宝的手机支付业务于11月10日精彩亮相,用手机就可以向对方支付宝账户付款和缴纳水电气费;12月21日,中国电信江苏公司宣布“翼卡通”业务在南京和苏州投入商用,市民只要刷“天翼”手机便可直接乘坐公交车、地铁和购物。
  
  艾媒咨询(iimediaresearch)调查研究发现,2010年中国手机支付市场规模突破了百亿元,同比增长率为312.0%,艾媒咨询(iimediaresearch)预测发现,手机支付在中国会出现爆发式增长,201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396亿元,是2010年的23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互联网的普及、银行系统及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技术的日益成熟等促进了中国手机支付功能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这些数据似乎表明,中国的手机支付发展已经开始了。但是从中国的用户群,从中国互联网的支付量以及手机支付的发展模式来看,中国的手机支付还在发展的初期,其无论在业务量上,还是在业务模式上。
  
  无线支付在未来3~5年内将占第三方支付领域的30%~40%,而目前手机支付还没有形成竞争格局,因它完全是全新的行业,处于发展的初期,需要很多的企业从各自优势推进这个行业的发展。
  
  国内手机支付的几个特点
  
  1、中国主要的手机支付方式是建立在手机号与银行卡账户捆绑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手机号只是一个身份的确认,而支付的主体依然是在银行。
  
  2、另外的一种使用模式是建立在手机话费的小额支出。通过手机所支付的费用首先归总在手机话费的系统中,由运营商统一进行话费结算。对于运营商的后付费业务用户,相当于信用卡,而对于预付费用户,相当于储蓄卡。但是,这种支付只是限于小额支付。
  
  3、不管是与银行卡账号联系,还是小额支付,手机支付的使用环境和使用情景在中国还没有建立起来。对于小额支付的使用,还有可能建立起使用环境,但是业务量和使用范围会有局限性,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投入多,获利少。而对于与银行卡账户捆绑的手机支付模式,目前很多使用环境中都安装了POS机来刷卡,因此,至少在现场支付的情况下,没有给这种模式的手机支付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5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