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眼中的大数据处理和云平台的关联

  大数据处理+应用系统+生态系统=云平台。
  
  这就是ENI经济和信息化传媒总编江彦在SAP执行董事会成员、首席技术官史维学2012SAP中国商业同略会主题演讲中透过SAPHANA介绍得出的部分结论。
  
  其实,业界一直在推云计算,在云计算技术提供商之后就是那些企业应用系统提供商了。但是,我们媒体以及企业用户们首先看到的产品,多是我以为的所谓“边缘化”的云计算应用和平台。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那些云平台仅仅是“系统的云应用”,而非“云系统的业务应用”。
  
  这个说法是不是有点拗口?
  
  二者有什么区别呢?ENI经济和信息化传媒总编江彦认为:区别大了。
  
  系统的云应用,与传统的应用系统没有根本上的区别,只是在哪个具体的物理空间中来应用和数据存放在哪里而已;云系统的业务应用,是应用系统的云化导致的物理应用空间的变化。
  
  到底为什么说哪个是云计算的应用系统平台?差别就在这里了。
  
  前者,基本上不是以大数据处理为核心的系统及应用的变革,那,不同物理场景下的应用,比如用手机终端(移动终端)、电脑、网上,以及在车间、在中国还是国外,即便不是云计算时代,也应该能够产生这样的系统和应用,只不过可能是不同的系统供应商去实现的。而后者就不同了,同样的大数据流,是整合了多种场景的业务应用跑在一个平台上。
  
  全世界的信息化应用几十年的历史,业界和用户端都喊了多少年的集成,系统集成、数据集成、业务集成,现在再加上一个“物理空间(应用端)集成”,才真的是通过云平台实现的集成。
  
  以大数据处理能力为依托的集成系统,才有机会跨入云计算应用平台领域。
  
  上面撇清了应用的云计算,下面再说云计算的生态系统。
  
  从企业业务管理系统看,就拿ERP说事儿吧。
  
  传统的业务应用系统,如PLM、ERP等,都有好多围绕在原厂商周围,以原厂商提供的内核代码进行行业应用、工具应用开发的二次开发商,也包括用户开发等。这些开发商是傍着原厂商“发财”,得哈着原厂商,甚至提心吊胆担心哪天原厂商一高兴了就拿去了自己的开发成果,缺失话语权的开发商在商业利益上也可能还受制于原厂商的牵制。
  
  云计算,就某些方面而言,是互联网社会化时代的商业模式产物,所以,HANAERP应用开发,这些应用开发商、相关技术开发商等等,就如同围绕在脸谱周围的应用开发,SAP的商业模式设计中,或者说生态系统中,是市场导向,而非人为设计和技术导向,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技术架构平台中,天然地蕴含着市场要素和生存“法则”,应用开发商为有市场的应用而“入场”。SAP与应用开发商除了共赢以外,还有点互相“牵制”和“互补”意味。并且,我觉得未来应用开发商在某些业务领域说不定还拿着SAP一把呢,总之应该是相互依存吧。
  
  与此同时,可以想见SAP的二次开发商(暂且沿用国内一直对应用开发商的称呼)和相关应用的开发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同时,用户端贡献的应用和案例也越来越多,这个时候SAP与用户端、与二次开发商相互间愈加有黏性,黏性,是互联网时代一个特有属性关键词。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到SAP与时代的一致性。
  
  我们常常讨论信息化应用已经进入到集成协同的时代,在我看来,集成不仅仅是技术集成,更重要的是透过技术的商业模式创新,这也就是我一直以来在经济层面的一个信息化传播理念:“技术就是商业模式”。
  
  这里插一个题外话,就是平台的简化。正如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大道至简”,在平台技术上同样适用,可能更透彻。商业模式的构建,特别是当有成千上万的应用开发商围绕核心平台时,标准化就成为一个维系庞大技术系统架构的“掌门人”,“大管家”。因此,标准化的“高标准严要求”不仅考验合作伙伴,其实,更考验HANA的商业智慧。
  
  回到云平台,大数据处理是云平台的基础和商业模式这座大厦的奠基石,拿“大数据处理”的能力去衡量所谓的云应用平台,就一眼看到底儿了,哪个是云平台,哪个不是真正的云平台。
  
  得出上述的结论,我还真的是从史维学演讲内容和逻辑中看出端倪而受到启发的。也许因为我是一个技术的外行,所以,当我在SAP大会上听史维学演讲的时候,并没有真正领略为什么他一上来就把一大堆的处理数据和测试数据展示给现场的听众们。
  
  你看他的演讲逻辑:大数据处理、平台应用、商业合作。我事后慢慢品味,他讲出了SAP的平台精髓,也有德国企业文化的味道。
  
  我不懂技术,只是作为媒体人的一种产业和商业思维的感觉和感想。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6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