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周:医改纵深发展 河南走出新路子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发展工程,国人关心,世人瞩目。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医改工作,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路径,推动医改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切实保障健康、惠及民生、促进发展。
  
  务实创新,走出河南医改新路子
  
  医改是世界难题。近年来,许多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医改都遇到重重困难。世界各国医疗保障体系各不相同,以英国为代表的一些欧洲高福利国家实行全民免费医疗,但伴随着医疗需求的增长,高额的医疗费用已使财政不堪重负;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医疗保险模式,因其缺乏全国性医疗保健制度,还有约15%的人无医疗保险。健康是民生之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09年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首次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改革的目的十分鲜明,就是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维护中原人民健康安全,保障和改善民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深化医改,面临“四道难题”。卫生资源总量不足。2008年底,全省千人口医院床位数、执业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为2.54张、1.2人、0.97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不及西部省份。城乡资源分布不均。农村卫生设施落后,人才匮乏,很多县级医院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80%的优质资源集中在城市。投入机制不健全。“十一五”期间,我省人均卫生事业经费在全国居于末位,以政府为主导的卫生投入长效机制尚不完善,“以药补医”机制依然存在。医疗服务能力不强。我省尚无与医学相关的两院院士,医学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学科优势不突出,竞争力不强,不能满足群众就医需求。深化医改三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各级卫生部门紧紧围绕中央医改目标,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走出了一条符合河南实际的医改之路,积累了宝贵经验,坚定了改革的方向,增强了改革的信心,有力地引领了河南医疗卫生事业实现快速发展、务实发展、科学发展。
  
  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破解改革难题。从2009年起,强力实施打基础、管长远的“五大工程”建设,破除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和内涵建设等发展瓶颈。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等银行部门的合作,鼓励引进社会资本办医,破解“钱从哪里来”难题。借助国家和省市医疗卫生项目大批建设的东风,超前规划,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超前谋划,做到早准备、早部署、早行动;超前发展,打造民心工程、精品工程、亮点工程,营造了大气魄、大局面、大发展的改革态势。
  
  始终坚持务实是根本作风,遵循客观规律。医改工作千头万绪,没有现成的模式可遵循。我们注重发挥调查研究在推进工作中的先导作用,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正视长期历史欠账形成的现实局限,深入剖析了河南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观念、资源、结构、人才、机制等难题,找准制约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立足河南省情,遵循医改规律,立足实事求是,探索符合河南实际的医改之路。
  
  始终坚持创新是不竭动力,永葆事业活力。深化医改是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的过程。在破解基层人才匮乏问题上,瞄准方向,创新思维,强力推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工程,努力提高基层人才学历水平,为基层培养能够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骨干人才;在高端人才培养中,推出卫生科技创新人才工程,持续推进出国人才培养计划,促进了高新技术的开展和重大疑难病症的攻关,让河南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一流的服务。把信息化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支撑,强化顶层设计,建立了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实现医改目标任务。
  
  始终坚持为民是根本宗旨,彰显改革成果。把利民惠民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目标是富民强省。全省各级卫生部门围绕大局,主动融入,竭诚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健康保障。我们在深化医改过程中,(下转第四版)
  
  听民声、察民情、为民愿、解民忧,优先扩充基层卫生资源,不断加大新农合惠民力度,着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合理增补基本药物品种,缩小城乡差距,方便群众看病就医,为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河南奠定坚实基础。
  
  克难攻坚,深化医改进入新阶段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各级卫生部门围绕民生,科学决策,超前谋划,破解难题,改革创新,务实重干,全面完成三年医改目标任务,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卫生事业大发展,人民群众得实惠。
  
  新农合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在全国率先实现参合农民在省、市、县、乡所有定点医院住院费用即时报销;2012年参合农民7965.11万人,参合率97.65%,乡、县、市和省级医院住院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90%、80%、70%、65%,住院费用补偿封顶线达到15万元,均居全国第一。
  
  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更加牢固。按照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要求,实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五年百亿”工程,在全国率先实施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倍增计划,引导新增卫生资源向农村倾斜。2009年以来落实县级医院建设项目131个,累计投资80亿元,到2013年底,县级医院床位将由7万张扩展到14万-15万张,实现床位倍增,带动服务能力倍增,努力打造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层全覆盖。全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持可持续性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基本药物招标、配送更加规范,药品价格降幅达46%,三年来为群众减少药品费用负担50.15亿元。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扎实有效。全省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25元,率先将婚前保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畴,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规划免疫、健康档案、慢病等实现信息化管理,全省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75.24%,初步形成“政府购买、服务同质、合同管理、乡村一体、绩效支付”的公共卫生服务河南模式,得到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赞誉。
  
  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洛阳市、许昌市对公立医院进行改制重组,焦作市推行县域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县、乡、村全部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实施“十大指标”监管,严格控制医院药品收入比例。2011年,二、三级综合医院药占比分别降至40.7%、40.1%,比2008年分别下降19.28、15.9个百分点,减少药品费用59.57亿元,有效遏制医药购销趋利现象,医疗服务更加规范,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办医,中原油田医院、河南宏力医院、豫西协和医院等一批民营医院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医格局的形成。
  
  深化医改的三年,是河南卫生事业投入最多、发展最快、成效最好、收获最大的时期。三年来,中央和河南省地方财政相继投入医改专项资金达641.3亿元。2011年全省财政医疗卫生支出360亿元,比2008年增加215亿元,增长148%。全省千人口医院床位数、执业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为3.71张、1.66人、1.46人,比2008年的2.54张、1.2人、0.97人有显著增长,与全国差距明显缩小。卫生信息化快速发展,率先同步推进省市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为所有村卫生室配备了电脑,实现从省到村信息直通车,成功发放全国首批居民健康卡。城乡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提升,看病难、看病贵得到缓解,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医改带来的成果,消费信心明显增强,为保民生、保稳定、保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保持清醒,牢牢把握发展新机遇
  
  头脑清醒至关重要。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人口基数大,农村基础差,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总量不足造成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医疗服务水平不高,过度检查、过度用药的现象依然存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健康的新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不能有效担当中原经济区建设赋予的新使命。
  
  医改步入深水区、攻坚期,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日益显现。一是体制机制不畅,制度约束问题更加突出。难点问题集中出现,体制性矛盾集中暴露,一些配套改革还没有跟进,亟须巩固完善新的补偿机制、分配机制、运行机制,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二是质量效益不高,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床位不断增加,环境明显改善,但规模扩张型、投资拉动型、管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没有完全改观,亟须向内涵建设型、质量效益型、管理集约型转变。三是监管能力不足,公共安全问题更加突出。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人流物流剧增,疾病防控、卫生应急、食品风险监测等任务更加繁重。四是运作能力不强,领导方式问题更加突出。卫生系统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于老套路、老模式,破解难题办法不多,特别是在公立医院改革、社会力量办医等方面,积极运作、科学运作、有效运作的能力不足,难以打开复杂工作新局面。说到底,就是领导方式还不完全适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发展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民群众健康的新需求,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新老问题叠加,新老矛盾交织,新老难题并存,增加了医改的难度,制约了发展的速度,影响了行业的美誉度,各级卫生部门必须时刻保持警醒,认真加以解决。
  
  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之大事,省之大计,民之大业。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健康是民生最基础的要素”,省委、省政府把卫生工作作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战略支撑。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健康,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前进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卫生工作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卫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省政府与卫生部战略合作为深化医改提供了新载体,河南卫生事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新的发展愿景,承载新的责任担当,期待新的改革壮举。
  
  持续求进,不断开创医改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时期,是深化医改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制定的“十二五”医改规划对今后四年医改作出全面部署。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破解难题,全面提升水平,巩固医改成果,切实维护好1亿人口的健康安全,保障人民群众以饱满的热情、充足的精力、健康的体魄,积极投身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伟大实践,服务“三化”协调发展。
  
  向情系民生转,着力保基本。党的宗旨,服务人民;医改目的,为了人民。满足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卫生部门义不容辞。持续推进新农合制度建设,切实减轻群众个人医药费用负担,逐步提高新农合补助标准,使群众看得起病。持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让公共卫生的阳光雨露洒遍中原大地,润泽城乡居民,使群众少得病。持续推进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范围,逐步实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使群众用药负担更轻。
  
  向统筹谋划转,着力强基层。党的事业,根在基层。农村人口多、农村医疗条件差的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农村依然是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倍增计划。紧紧抓住县级医院新一轮建设的机遇,真正把县级医院建设成为县域内的医疗中心,为实现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支撑。一个乡建好一个现代化卫生院,一个新型社区建好一个规范化卫生服务中心,一个村建好一个标准化卫生室。到2015年,全面实现“小伤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大病基本不出县”的目标,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让群众就近就医、就近住院。大力实施农村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中央和我省在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方面的经费、编制、工资等相关优惠政策,采取学历教育和能力提升两种方式,加大卫生人才培养力度。实施农村卫生人才培养“51111”工程,用5年免费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1000名研究生,为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培养1万名本科生,为乡镇卫生院培养1万名专科生,10万名注册乡村医生轮训一遍,逐步实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以本科生为主、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以专科生为主。实施县(市)医院骨干医师培养“515”、县级妇幼保健机构骨干医师培养“512”、乡镇卫生院实用人才培养“522”行动计划。“十二五”期间,为100所县(市)医院培养5000名骨干医师,109所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培养2000名骨干医师,2000所乡镇卫生院培养20000名实用人才,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卫生服务。
  
  向持续求进转,着力建机制。制度好,管长远;机制活,全盘活。建机制就是破难题,要有勇气、动真格、出重拳。全面实施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变按项目付费为总额预付,变事后监管为事前控制,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约束,转变医院管理模式,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推动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一策动全身,一举求多效。积极推进县域医药卫生综合改革。在洛阳、平顶山、鹤壁、焦作、漯河、济源6市以县级医院综合改革为突破口,县、乡、村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彻底打破“以药养医”机制,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的运行新机制,使医务人员更好地履行救死扶伤职责,药品回归纯粹的治病功能,消除趋利的动机和行为,有效遏制过度医疗、过度用药、过度检查,从根本上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积极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合理确定公立医院比重,搞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设置,合理配置资源。鼓励公立医院利用境外资本、国内社会资本改制重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在价格政策、技术准入、设备准入、人才环境、医保定点、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逐步形成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实力相当的有序竞争,外加推力、内生动力、激发活力,促进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建立分级医疗制度。常见病、多发病解决在基层,让大医院看大病、看难病。让群众看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使群众看病更方便、更快捷、更便宜。
  
  向锐意提升转,着力上水平。呵护生命,护佑健康,医术是基础,必须在提升水平上下工夫。要凝聚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强卫”战略,培养名医,造就大家,充分发挥卫生人才在卫生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要提高质量。质量是医疗工作的生命线。产品出现次品可以回炉、返工、召回,但生命只有一次,医疗工作要永远追求最好,做到精益求精、科学严谨、避免误诊。要创新科技。医疗卫生行业是科技密集型行业、知识密集型行业。只有勇攀医学高峰,突破尖端技术,才能保障人类健康、生命安全。要扩大开放。充分利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机遇,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引进项目、引进人才、引进资金、引进智力,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增强发展活力。要净化行风。深化医改更需要职业精神的引领。要坚守医德,弘扬正气,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坚决遏制损害群众利益的趋利行为,同时要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主动参与改革、支持改革,让天使更加美丽,让医学更加圣洁,为深化医改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医改是惠及全民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凝聚共识,坚定信心,打好主战场,当好主力军;要充分发挥典型性、代表性作用,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勇当医改先锋;要持续求进,破医改之难,谋为民之策,全面实现病有所医,闯出一条符合河南实际的医改新路子。
  
  以人为本,拳拳之心;胸怀全局,砥砺奋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宏图大展,中原人民一定会更健康、更长寿、更幸福!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8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