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看不见的钢筋 为人们挡灾解难

  7月21日的暴雨,让北京遭遇了重创。城区几乎陷入了瘫痪,很多人被大雨和无法行驶的路况滞留到后半夜才得以回家。通过手机和微博等传播工具,城区中的人大多有机会了解周边的情况,甚至可以通过微博求得一定的帮助。而在微博平台上,很多市民自发的组织起来传播信息甚至组成团队参与疏导滞留人员。这让人感叹公民意识的闪耀之外,也感慨信息技术进步和互联网应用对社会的重大意义。
  
  但是,在北京房山等远郊区县,更严重的暴雨和相对于城区的“信息孤岛”效应,带来了更严重的损失。在惨痛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背后,有大自然的令人畏惧的力量,当然也有对预警和处置中令人扼腕甚至是恼怒的失误。
  
  在过去10年中,北京遭遇××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已经有很多次,在我的记忆中,造成城市局部瘫痪的降雪和降雨就至少有5次以上,郊区出现险情也不是没有先例。甚至,在去年的夏天,北京一些路段被大雨形成池塘的景象至今还历历在目,那么为什么今年会出现比之前更大的损失而没有能够避免?
  
  这场灾难之后必然需要追问责任和寻求改善,但是在批评下水管道不给力的时候,人们容易忽视一个视角,那就是基础设施无论如何都是有极限的。人们需要意识到城市中那些“看不见的钢筋”的作用——那就是如何通过对科技的运用,突破人和设施的局限,让城市更加智能,进而变得更加坚强。
  
  比如,虽然之前气象部门有暴雨警报,但是这个警报如何能够确保让市民可以通过手机,网站,电视与广播等全部通道及时看到,如何在情况恶化时及时追加警报和指导?这里面不仅仅是个意识和责任心问题,还有城市各职能部门如何打破信息孤岛,甚至如何与拥有强大沟通能力和社会资源的企业之间协作互通、并建立完善的应急机制来保证的问题。
  
  再比如,在去年积水严重的路段,如果短期无法根治积水问题,是否可以建立传感器和自动断路机制。而避免车辆被困和原本不该发生的人员伤亡?而在政府力量捉襟见肘的时候,如何迅速组织和发动企业和社会力量更有效率的投入进来?这些都需要技术、预案、通畅的信息,以及卓越的远见。
  
  而更重要的,是整个城市对于自身危险的感知能力应该得到提升,以便能更早也更主动地去化解危险。比如,巴西里约热内卢几年前发生严重山体滑坡后,就在66个贫民区安装了警报器,以无线方式连接到市政运营中心。在真正发生山洪的情况下,运营中心可以决定何时发布何种警报。这种决定由城市运营中心的系统进行,它通过超级计算机、系统模型、算法运算预测一平方公里给定范围内的降雨量——计算结果比标准气象系统准确得多。当系统预测出强降雨时,运营中心自动向不同部门发送相应预警信息,便于各部门应对准备,也给市民赢得预警时间。
  
  毕竟,一个能保护她的人民的城市,才是真正伟大的城市。这些平时很难被公众知晓的体系,虽然无法带来雄伟建筑和光鲜街道给人的感叹,但它们是公众看不到的“钢筋”,用并不高的成本,却可以换来一个城市在灾难袭来时候更有力的臂膀。
  
  对于个体来讲,日益被科技和互联网武装起来正在让我们更智慧也更有力量。而一个城市也应该如此。只有更科技更智慧的城市,才可以变得更加坚强。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6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