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智能交通系统实现车路协同

这几日如果路过清华大学的话,我们在一个路口可以看见一个智能的电子屏幕,如果右边有车辆行驶过来,屏幕上就会闪烁“注意右方来车”,十分的人性化。据了解到这是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智能交通研究团队的成果,也是最典型的“车路协同”智能系统。一周后,他们的研究成果会在上海MMC大会上演示,观众可以上车体验未来的智能交通

自动化智能交通系统实现车路协同

自动化智能交通系统实现车路协同

交通怎么变得智能起来?

先来普及一下知识,“车路协同”这个名字,是学术圈里的叫法。说简单点,它在智能交通领域可以让车和路协同起来,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事故。在报道中,媒体一般把它称为V2V(车和车之间的通信)和V2I(车和基建设施之间的通信)技术,合称V2X。

这个团队的首席专家姚丹亚教授说道,一周后在上海的不是“路测”,而叫做“演示”。因为他们正在做的车路协同系统,已经不是一个处于研究阶段的项目,正处于推广阶段,可以投入实际应用。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智能交通研究团队正在做的,是建立在交通信息实时交互基础上的典型应用,目前还不涉及车身控制。具体的做法,就是在车上和道路分别安装通讯设备,可以实现300~500米范围的近距离通讯,兼容LTE-V、Wi-Fi等多种通讯协议。这项技术主要有四种应用场景:

1.基于车和车之间通讯的避撞、优先通行V2V技术可以让两辆车可以互相知道对方的行驶意图,如果有发生碰撞的危险,汽车会通过某种方式(比如声音)来警告驾驶员。另外,通过V2V技术还可以让救护车、消防车,提前通知前方车辆避让。

2.基于车和路之间通讯的避撞先在路边装跟踪式微波雷达,它能在一个方向同时跟踪60多个目标。然后通过V2I技术告知双方驾驶员盲区来车,也可以安装在路边的显示屏来告知路上所有司机。对于视野被建筑物遮挡的路口来说,这种技术非常实用。我们前面提到的在清华校园里布置的那块显示屏,就是这项技术的典型应用。

3.车速引导:现在比较先进的红绿灯系统,可以通过摄像头、铺设在道路上的线圈等传感器判断车流量,来决定红绿灯的切换。有了V2I技术之后,智能红绿灯可以告诉每辆车以怎样的速度区间前进,就可以在绿灯时正好通过路口,使路口通行更加高效。

4.危险道路预警:当道路上有维修区、冰区时,可以用临时的路侧系统,把坐标发送给附近车辆,提前告知驾驶员前方路况。

需要政府主导,但也绕不开政府

在姚教授看来,激光雷达成本太高难以商业化,但可商业化的传感器的性能不足以支撑高级自动驾驶。在未来,汽车自身传感器和V2X技术会是逐渐融合的趋势。

清华大学正在做的V2X技术已经可以推广了,成本高不高?该如何落地?这是我们最关心的两个问题。

首先,作为一种「基础设施」,V2X的路侧设备的成本不高。路侧设备无需遍布整条道路,只在关键位置安装即可,比如路口、弯道。在路况较好的路段,完全可以依靠车辆自身的传感器。即使一套路侧设备50万一套,它的成本也不算高,毕竟每公里高速公路的成本都要上亿了。关于成本,姚教授是这么形容的:“对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来说,是毛毛雨。”

其次,姚教授特别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由政府来推动,并且不应该交给运营商来运营。”V2X技术的普及,有点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在基础设施落地之前,不可能有车厂主动让车端的设备先上车。所以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交给政府,这样车企才有可能把V2X技术纳入考虑范围。由于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好办大事,所以这可能是中国弯道超车的一个机会…

至于后期设备的维护,也应该由政府负责。因为如果交给第三方运营商来维护,就难免会向用户收费。鉴于很多国内用户连安全带都不用,所以更别说让广大司机花钱买服务了,这不是一个健康的发展模式。

依靠政府对于V2X技术的普及是一把双刃剑,政府主导这件事有可能成功,但我国对交通管理的格局问题,一定程度上也起了阻碍的作用。

按照姚教授的说法,V2X技术的发展涉及到了交通部、工信部和公安部。只有三个部门联合起来,才有可能办成这件事(想想这其中需要沟通、协调的难度…)。目前可能的办法,就是通过交通部把基建设施建好,然后强制商用车安装。

在车路协同这件事上,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学院派已经把技术做好了。但是要想把技术落地,已经不仅仅是车企和学院派的所能解决的了,还需要有关部门管管。

原创文章,作者:小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24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