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大麦后,阿里的线下文娱才刚开始

可以肯定的是,熬过当下整合的阵痛,未来开发自主产权的IP还是很有希望的。这样一来,离马云说的“新零售”才能更进一步。

 

一锤定音收购大麦网后,阿里正式开始“卖票”了。这并不是阿里涉足线下业务的第一次,之前和百联合作、投资银泰百货都是有力试水。新零售的口号还在回响,文娱业已开始布局。只不过,在新零售尚未成熟之下,文娱线下试水也是前路漫漫、曲折中迎来光明。

收购大麦后,阿里的线下文娱才刚开始

新零售的续集:用在线票务整合线下受众

阿里对文娱的布局可谓筹划已久、用心良苦。从最早投资优酷土豆,到后来的华谊、光线、UC、虾米、九游。目前已经把合一集团(土豆优酷)、虾米音乐、光线传媒、华谊集团、华数传媒等娱乐界几把交椅纳入麾下,那么再加入“新成员”意欲何为?

简单说,这些“孩子”的优势都是在线上,线上视频或影视作品触及受众,但对线下受众的消费行为很难影响。用户可能在线上平台早已是VIP级会员,但从不在线下影院消费,这就很难实现线上转化线下,无形中损失了一块肥肉。

虽然演出票务等市场已出现拐点,特别是电影票房连续低迷,但线上线下融合后就不一样了。对阿里来说,可以把阿里音乐和演出票务结合,打通在线音乐受众和线下演出买单者,为线上内容提供受众反馈,帮助其精准定位用户需求。

其实国外已经有流媒体音乐平台和票务平台(Spotify 和 StubHub)合作的先例,通过数据共享和用户分析来定制服务,接通下游的用户需求的同时输出购票服务等平台产品,实现“音乐+演唱会+票务”的链条整合。

而阿里收购大麦网,除了能够拓展线下基础业务,多维度触及受众,还能通过受众反馈为上游内容资源找到出口,比如通过数据资源挖掘出像独立音乐人、精准小众音乐人这样的分众市场,再借大麦网的线下优势举办定制演唱会等,都是很好的资源整合输出方式。

当前无论是虾米音乐,优酷土豆还是阿里星球,都是以线上为主,缺乏和线下用户对接,让人有“离地千尺”的感觉。恰巧大麦的出现为阿里促成了“落地”的实现。

融合阵痛、核心IP,说多了都是泪

将阿里音乐与大麦网的数据打通,增强线上音乐内容与线下演出互动,联合艺人、粉丝和平台三者,最终在文娱板块实现“新零售”初衷,这是阿里的算盘和想法,但实现过程还需迈过几座大山。

阿里音乐看重的是大麦网的票务市场和VR演出布局,大麦网看重的是阿里的数据平台和音乐与其他文娱板块的联动,二者优势互补本是好事,但融合之后谁做主还未定。虽然此前阿里高层张宇已出任大麦网CEO,并入阿里也是大麦网逃不过的结局,但真正实现融合必有阵痛过程。

阿里文娱集团的内部一直在调整。资料显示,自从2013年1月阿里架构调整后,在新增音乐事业部的同时,又将新收购的虾米音乐纳入其中;此后又将阿里音乐播放器——天天动听揽入怀中。

即使如此,但由于虾米音乐和天天动听各自为政,并没有实现两款软件的融合。即使在音乐业务内部融合都需过程,那么阿里音乐拥抱大麦网也并非一日之功,前路漫漫是肯定的,凭票入场还需时间。如何使各板块业务形成合力,这对于阿里而言的确是个不小的难题,因为单纯拿出哪一部分,都有不容小觑的实力。但要整合起这些业务是个巨大考验。

接下来就是核心资源开发的问题。阿里文娱的摊子越做越大,步伐越来越快,但始终没有独家IP版权,也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纵观阿里大文娱旗下各个业务板块,阿里影业无论是去年上映的《摆渡人》、还是今年将要上映的《傲娇与偏见》、《古剑奇谭》电影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电影版都要过多依赖外部力量,核心生产要素都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今火热的文娱作品都是凭借IP开发和整合传播吸金的,但如果永远是“借台唱戏”,再精美的包装也不如拥有一个核心IP版权厉害。在内容为王的时代,爆款IP才能够带来跨界联动的溢出效应,阿里影业和优酷目前自制出品的作品影响力都一般,其它的版块除了在宣传和导流上联动,更深层的上下游只能固守陈规。

票务市场逐年缩水但刚需一族不断涌现,在线音乐很难出新花样但却可以挖掘线下受众和资源,这都是时代留给阿里文娱的“口子”,不过内部整合已是老大难的阿里文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以肯定的是,熬过当下整合的阵痛,未来开发自主产权的IP还是很有希望的。这样一来,离马云说的“新零售”才能更进一步。

原创文章,作者:冰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32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