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融资55亿美元:叫座之后如何才能“叫好”?

在用户渗透量增长缓慢之时,流量变现已不再可能。大数据变现和无人驾驶的商用还有待观察,毕竟优雅地变身技术驱动的公司并非一日之功,融资的叫座不等于“叫好”。

就在五一前最后一个工作日,滴滴融资55亿美金的消息霸屏朋友圈,这家之前风光无二的出行领域寡头,在被共享单车抢去不少关注度之后,再度用一则天价融资证明了自己的存在。据消息称,融资后的滴滴估值或可超过500亿美元,虽没有进一步详细资料,但滴滴转型、重新起航的号角已经吹响。

目前,滴滴的国有背景投资方超过10个,可谓是“国家队”站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信产业基金、中信资本、中国人寿、北京汽车、中国邮政、交通银行等。滴滴在融资后表示,此次融资后将主攻国际化、智能驾驶技术和新能源汽车。现在的问题是,叫座的融资之后,怎么才能叫好?

 国际化全面出海,滴滴的风浪怎么破

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滴滴今年已经大举进攻印度等东南亚市场,目前已在海外27个主要城市布局网约车业务,甚至有新闻认为其在北美市场“抢”了Uber的饭碗。除了自主出击,滴滴也利用收购国外用车平台、入股等方式出海圈地,比如投资Uber最大竞争对手Lyft、与安飞士巴吉集团在全球提供租车服务。

在融资后的“出海策略”上,程维则表示不会像上一个阶段那样合纵联横地投入资本,滴滴会有精锐部队成立滴滴远征军,去到巴西、日韩、欧洲。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像东南亚等不发达市场已经有Grab这样的巨头,所以,滴滴更现实的选择是模仿支付宝的出海政策,强龙不压地头蛇,在这些地区扶植自己的“友军”,选择一家投资,辅以技术和经验,帮助它们至霸海外,滴滴由此得利。

不仅是同行竞争,而且很多国家对滴滴等网约车平台并未“认证”,此前Uber被禁的戏码可能再度上演,滴滴极有可能重走老路,观望和看客心理这次要变成亲身体验了。面对政策监管难题,一味洗白自己是无用的,目前来看还是联合当地的“正规军”和名正言顺的平台比较现实,慢慢渗透、化敌为友是可行之策。

杀入无人驾驶、变现大数据,滴滴还要合纵连横

滴滴在今年年初就已经宣布成立智能交通FT事业群,也把自身定位改为“智能交通技术的领导者,并通过积极的国际化部署推动世界交通和汽车产业变革”。这意味着,智能交通是核心,技术研发和升级是关键。

提起智能交通,当下最火热的无人驾驶怎能不再布局之内?滴滴前期以依靠平台运营积累了大数据,如能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就能在智能驾驶和智慧交通方面取得系统性突破。滴滴也是看准了大数据的这一变现价值,所以目前已经在硅谷成立美国研究院,借此吸纳顶尖科技人才,并计划在关键技术领域进行深度投资,重点发展大数据安全和智能驾驶。这也是滴滴以研发作为切入点进军美国的一个重要标志。

无人驾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就连Uber、谷歌这样的巨头也需要和传感器、芯片、图商等伙伴共同筹划,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大数据训练和优化模型、芯片处理能力的提升、5G网络的支撑,都是关键节点。技术虽已普及,但离真正的爆发还有时日。滴滴此次融资后会有更多实力投入“干货”研发。同样地,滴滴的无人驾驶在上路前也需要联合车企、零配件厂商积极路测,盲目上路只会车祸频发。

大数据是滴滴此前凭借独立流量入口积累的宝贵财富,其实也是“钱”堆出来的,所以大数据的变现和价值挖掘是融资后的首要任务,即使不能盈利,起码也要打响知名度。所以,目前滴滴已经和国内多城市政府联合,以大数据提升交通运行效率,比如让信号灯调控、车流监测、缓解拥堵等功能。但实话实说,智慧交通绝不是一家之力所能为,甚至不是钱的问题,更涉及道路、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以及国标,人车、车车、车与基础设施之间的通信等等,它是“一块被骨头裹着的肥肉”,变现还要等很久。

面对谷歌、Uber等无人驾驶国际先头部队的外患,滴滴还需要在技术和商用场景中寻找伙伴一起“玩”,现在的融资让滴滴有实力投入研发,今后更要把钱用在“刀刃”上,技术提升是关键。

此外,滴滴融资后也有意向打造自营网约车平台,扭转之前因未拿牌照而造成的网约车“地盘流失”。有消息人士透露,滴滴出行已与全国各地的多个大型租赁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未来计划主推自营网约车。不过网约车未来仍需符合车辆审核标准,比如运行里程和定期保养等,所以必须依靠大数据提升车辆运营效率和调配车辆。如此看来,滴滴的大数据挖掘不仅能服务智能交通和无人驾驶,在网约车的原有地盘上再刷一次存在感。

 盈利模式还需清晰

从滴滴变成龙头老大之后,外界一直研究盈利模式。虽然广告是其主要收入,但不能支持滴滴的体量,所以今年2月份滴滴内部架构已经有所改变,成立智慧交通FT团队,希望与各地政府一起搞智慧交通体系,以用大数据服务各地城市交通治理,也就是说,滴滴的业务重点已由B2C偏向B2B。

滴滴此次转型主要是来自与国内网约车新政的压力,在多地实行牌照审核的制度后,滴滴愈加感到来自首汽约车、神州转车和易到等二、三、四名选手的压力。以北京为例,在“京人京牌”的规定下,众多专车司机被迫转行,供不应求导致普遍涨价,但就像程维说的,用户体验并没有和市场体量同步增长,所以开拓新技术、无人驾驶、智能交通也是逆水行舟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之举。

但就像之前尚未明晰的盈利模式一样,转为智能交通战场或大数据变现后,盈利之路其实更难走了。在用户渗透量增长缓慢之时,流量变现已不再可能。大数据变现和无人驾驶的商用还有待观察,毕竟优雅地变身技术驱动的公司并非一日之功,融资的叫座不等于“叫好”。

原创文章,作者:冰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33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