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堵结合 推动智慧城市信息有效共享

  【智慧城市网】截至2013年3月,全国345个地级市/州/盟/区(不含港澳台)及直辖市中,提出及启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数量达到199个,已经完成规划正式展开建设的城市数量已经达到104个,而在2012年5月,这一数字还仅仅是36个。
  
  但是,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似乎陷入了一个困境,一方面智慧城市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缓解城市病、推动新型城镇化方面的促进、放大效应得到城市管理者的普遍认可,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的预期效果却并没有随着建设进程的深入而得到更多显现。
  
  信息多而不共享,智慧城市建而不智慧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建设者布设了大量包括传感器、摄像头等在内的多种信息采集终端,获得了支撑和保障智慧城市运行的各种信息,数据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态势,这些信息对于智慧城市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
  
  早期的城市信息化过程实现了资料的电子化,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信息,但那时更加注重数据的生成和规模,数据的价值没有被充分开发,所以那时并没有产生智慧城市的概念。现在面对的数据生成速度更快,规模更大,类型更多,智慧城市概念下更加注重挖掘这些信息的潜在价值。通过对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区域的数据进行深入的整合、分析、开发,形成可以随时随地共享调用的信息资源,使智慧城市的构成组件之间协调配合、城市运转顺畅高效,信息才能真正变成智慧城市建设的“宝库”,满足智慧城市高效决策、顺畅运行、便捷服务的要求。
  
  但是,目前我国信息化条块分割现象仍然较为明显,直到现在,各个部门还都在加快建设和完善各自专属的信息系统。而很多信息系统之间在功能、信息、业务等方面尚未实现互联互通,这就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信息资源的巨大价值也因为缺少综合开发利用而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信息不能共享交换,业务无法协同联动,智慧城市也就无从智慧。
  
  比如城市某地发生了污染物泄露事故,城市管理者必须在第一时间发现事故并确定事故地点,明确事故影响的范围有多大,受影响范围内是否有其他的潜在风险,需要疏散哪些人群,需要从哪里调用处置物资最为及时,而这些相关信息分散在环保、安监、民政、公安、城管、水利等多个行业主管部门中,如果城市管理者无法在一个平台上获取各种信息并及时做出决策、进行快速部署,我们所标榜的智慧城市还远未达到智慧化,甚至仍旧停留在数字化的阶段。更简单的例子,各个医院的电子病历如果无法共享,那么不要说区域医疗,连院间转诊也无法顺利开展,这远未实现提供便捷服务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发展,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很容易解决,而核心问题是如何破解现有体制机制障碍和部门利益心态。
  
  疏堵结合,推动智慧城市信息有效共享
  
  要破解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信息共享交换这个难题,必须建立起一套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城市级信息共享交换体系,这包括共享交换平台、标准规范、组织机构、制度保障等多个方面。如何确保信息共享交换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确保数据是鲜活的,笔者建议采取疏堵结合的推进方式。
  
  1.建立健全技术平台及标准规范,疏通技术问题。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目录和信息交换标准。信息资源的标准是实现共享交换的先决条件,在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强化信息资源标准化的基础作用。在此过程中,一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国家及省市制定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以及其他关于信息资源的相关标准规范。二要加强现有数据库及重要领域信息资源的标准规范编制工作,特别要对数据交换格式进行规范,最大限度地实现已有信息资源的共享。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10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