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仍“寄生”政府补贴 成本高昂造成“只开花不结果”

  【智慧城市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正在演变为一场全国式的地方经济赛跑。东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国际市场发出更多的声音,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创造“新东莞奇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带动东莞经济走出低谷。
  
  本文选取了东莞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最具代表性的光伏产业和物联网产业,以样本的困局来一窥战略新兴产业所面临的共性难题。
  
  【光伏篇】利好政策不断出台新一轮产能过剩会否出现?
  
  2012年,处于寒冬季的光伏产业没有传出过好消息。但随着今年国内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内销和新兴市场的崛起,欧盟“双反”危机的协商解决,2013年,堪称光伏产业的春天。
  
  然而,一直被认为产能过剩的光伏业,在市场需求回暖后,是将消化掉多余的产能,还是又将导致新一轮产能过剩?政府应该如何引导?
  
  欧盟“双反”调查峰回路转
  
  2010年前,光伏行业是令外界艳羡的暴利行业。东莞朗首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的营销负责人陈义青还记得,那时,根本用不着找客户,“都是企业来找我们”。随后,众多企业涌入这块市场,行业产能迅速扩张,最终导致了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2010年初以来,价格战不断挤压行业利润率。陈义青说,在经过几年的狂飙突进后,整个光伏行业都陷入低谷,生意难做了。
  
  屋漏偏遭连夜雨。几乎与此同时,美欧国家对我国的光伏产品频繁发起了贸易战。例如,从2011年12月开始持续了1年左右的美国“双反”。根据终裁认定,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产品,美国将对此类产品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
  
  面对这一不利形势,东莞光伏企业普遍采取通过在第三方国家生产产品,再向美国输出的方法,从而绕开关税壁垒。例如,东莞南玻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从台湾购买电池片,拿回国内装配组件,这样出口的组件就可以不在“双反”的规定行列。
  
  采用这种规避方法,使得美国意在提高市场光伏产品价格的“双反”在执行中效果大打折扣,南玻等企业在美国销售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产品价格依然维持低位。
  
  今年,欧盟也效仿美国对中国光伏业实施了“双反”调查。此次“双反”调查被业界认为“结果肯定会比美国更严厉”。因为,吸取了美国“双反”的不利教训,欧盟将把在第三方国家生产产品也列入“双反”规定行列,企业丧失了规避机会。
  
  这本是晶硅光伏的一次重大危机,但由于国家层面强有力的斡旋,中欧贸易史上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于8月初迎来峰回路转。中国光伏产业与欧委会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价格承诺安排。中国光伏出口欧盟的市场份额得到了部分保全。
  
  曾经有80%的电池组件出口欧洲的南玻,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新兴市场的开拓,目前销往欧洲的产品已缩减到30%。此前,南玻已经向商务部申请加入价格联盟,一旦进入联盟,可避免付出高额反倾销税。但如果加入不了,也将以调整产品结构为对策,继续进军东南亚和非洲市场。
  
  内销市场促使需求回暖
  
  欧美市场的波诡云谲,使得东莞光伏企业不得不多条腿走路。
  
  南玻相关负责人表示,欧盟的“双反”达成了价格承诺和配额,欧盟市场份额的减少是不争的事实。在失去价格竞争优势且限制出货量的情况下,新兴市场以及国内市场的跟进将是关键。
  
  早在去年,陈义青就发现,一些下游的光伏组件企业,在欧美市场萎缩之际,开始将目光瞄向东南亚、南非等新兴市场,这也令中上游企业订单有了起色。
  
  然而,真正让光伏市场需求回暖的是国内政策环境的完善,这刺激了光伏内销市场启动。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将“十二五”光伏发电装机规模上调至21GW;国家电网《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对6MW以下的分布式光伏电站提供免费并网服务;国务院也在去年年底出台了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5项措施。
  
  以朗首光伏为例,相较于去年年底,今年3月份的订单就增加了30%以上。也是去年年底,东莞旭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向欧美市场发出了最后一批出口订单,目前,内销比例已经占到80%以上。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中国光伏产品对亚洲出口额为14.9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2.84%,同比增长91.88%,是中国光伏出口第一大市场。
  
  而中国光伏产品对欧洲出口额为12.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过去的70%左右降至36.35%,其中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速下降近30%;对北美出口额为0.44亿美元,同比增速下降近60%。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光伏出口非洲市场同比增长214.1%,是增长最快的新兴市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光伏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出现积极变化,亚洲取代传统欧美市场成中国光伏出口最大市场,同时非洲市场成为出口增长最快的新兴市场。
  
  政府扶持不等同于金钱帮助
  
  日前,《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提出,2013年至2015年,中国将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左右,到2015年总装机容量达到3500万千瓦以上。
  
  历经“双反”波折的晶体硅光伏产业市场迎来了甘露;既没有背负过“双反”包袱,又备受东莞官方钟爱的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其回暖趋势则更为顺理成章。
  
  投资130亿元,在东莞打造全世界最大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的宏威数码,不日即将投产。目前,宏威正在大力开拓巨大的国内市场。
  
  在一连串政策利好的驱使下,在东莞众多晶体硅以及薄膜光伏企业里,普遍存在这样的情景:原先因“光伏危机”闲置的生产线已经全部运作。企业均表示,今年要把握机遇,提升产能,把市场重心转向国内市场。
  
  过去几年,不仅是东莞,各地方光伏业的发展均是蜂拥而上、“两头在外”导致产业过剩矛盾。今年,中国最大光伏企业无锡尚德更是走向破产,为光伏企业敲响警钟。
  
  政策利好下带来的又一次光伏春天,是可以大大消化过剩产能,还是又将引发新一轮产能过剩?
  
  对此,赛迪顾问、东莞战略新兴产业光伏领域研究员朱薇桦说,光伏行业所说的产能过剩大多指的是电池组件,而这并不是东莞的强项,目前晶体硅电池组件主要生产商是南玻,薄膜电池组件主要生产商为宏威数码,但是因为后者还未投产,暂时还不能说是否产能过剩。
  
  东莞光伏产品所面对的竞争来自全球各地。朱薇桦说,以光伏产业发展最为密集的江浙地区来说,内需再怎么扩张,也不可能把剩余的产能消化掉。
  
  她说,政府的扶持不一定是金钱帮助,更应该发挥引导、协调工作,例如,引进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等。
  
  “虽然目前的国家政策还不具体,但是不久后,光伏电站开发的大幕将徐徐开启。”她建议,东莞现在应关注应用端,或将抢占先机。
  
  【物联网篇】
  
  传统制造领域推广困难重重成本高昂造成“只开花不结果”
  
  5月份通过的《东莞市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东莞规划(2012—2015)》,提出到2015年物联网实现产值800亿元以上。800亿元目标的提出,可见物联网产业被寄予厚望。
  
  对东莞来说,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有很强的产业支持。然而,与在公共领域的易推广不同,在被认为能广泛应用的东莞传统制造业,物联网却遭遇到重重困难。
  
  物联网串起智慧东莞
  
  2010年8月,东莞市物联网产业基地进入首批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至今已有3年。曾经被称为“云里物里”的物联网技术,如今逐步运用于东莞各个领域。
  
  创建于2007年的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前两年成立了思谷数字有限公司,目标瞄准东莞的制造企业,致力于提供物联网管理和生产技术。
  
  思谷总经理王瑜辉说,思谷专注于制造业企业物联网的研发,如微电子制造装备与技术的IC封装、测试装备等,柔性电子制造装备与技术的RFID标签制造装备等。
  
  RFID标签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可记录产品从原料到出库的所有资料,数据更加客观,还能将生产线上更换流程的时间由2—4小时缩短至半个小时,并且可以即时查单。
  
  思谷与东莞龙昌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模具RFID标签,目前就在龙昌的玩具制造车间得到了应用。每一个玩具模具都镶嵌了红色的抗金属RFID,当它们被送到生产线上,模具的类别、压制过哪些产品、生产中遇到哪些问题,都一一记录在RFID中。产品流程出现问题,马上可以调出信息查询。
  
  致力于研究智能交通解决方案的东莞星谷信息科技公司,主要研究的是公交车在营运过程中的安全和管理。公司内有一套远程集中管理平台,通过在东莞市的每辆公交车上安装的4个摄像头获得移动无线数据3G信号,将车辆在行驶中的音视频、GPS定位信息实时上传至监控中心。再通过这个物联网“指挥”的监控中心,实时观看每辆公交车司乘人员的精神状态、行车路线、停车次数等。
  
  此外,这套技术还与交通局的平台进行了对接,可以为城市交通拥堵发出提示。例如,莞城玉庭家居南十字路口交通正常,虎门珠江花园东则行车缓慢,这些监控信息都可以通过监控中心大屏幕即时显示。在个人手机上,只要向运营商付费,就可以共享这项物联网技术。
  
  根据东莞物联网产业促进会的估算,2012年该产业在东莞已经有300多亿元的产值。
  
  东莞物联网应用有很强的产业支持
  
  发展物联网产业,促进产业发展,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建设智慧城市,是东莞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
  
  摊开东莞物联网产业分布图,东莞物联网产业几乎涵盖了从研发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产业链条。例如,广研院的云计算、电研院的芯片、工研院的电子标签封装等。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曾被邀请来东莞与物联网企业交流,他认为,应用物联网技术不仅可以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还可提升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和企业的制造技术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他说,东莞发展物联网产业,更多的是要被越来越多的东莞制造业企业广泛采用。
  
  对东莞来说,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有很强的产业支持。然而,与在公共领域的普遍推广不同,在被认为能广泛应用的传统制造业,物联网却遭遇了不小的挫折。
  
  以RFID标签来举例,其有效应用主要是在模具、玩具和家电行业,在服装方面的应用却很难。思谷公司总经理王瑜辉曾经跟以纯谈过合作,但是因成本问题无疾而终。以纯1年差不多生产1亿件服装,每个标签成本以0.5元计算,那么以纯每年在服装标签上的花费就有5000万元。
  
  东城牛山的鼎派物联网技术公司去年为东莞一家大型造纸厂制定解决方案。可一谈到建设成本,公司就迟迟没拍板。单一个仓库就有上万吨的纸张,上万个纸轴,每装一个RFID就要三四十元的成本,加上感应器,基础投入已经非常高昂。
  
  业界像这样“只开花不结果”的案例并不少见。“企业都是有顾虑的,上这套系统投入是很大的。”王瑜辉说,企业为了提高管理效率,还是很渴望应用这项技术,但要考虑成本问题。成本压不下来,让许多企业在应用物联网时望而却步。
  
  他说,企业下决心应用物联网技术,还需要一个过程。而这样的“骨感现实”,也是新产业面临的共性问题。
  
  王瑜辉也不讳言,东莞的物联网,政府的给力支持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几年公司能够一直做下来,有赖于政府对于产学研平台的多种扶持资金,真正从市场上获得的盈利尚不多。
  
  或在专业镇平台找到支点
  
  根据中国物联网白皮书的发布者——赛迪顾问出具的《东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调研报告》,东莞不仅在RFID、传感器以及传统的通信部件制造上基础良好,而且传统产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在信息化和智能化需求的驱动下,东莞被认为具备了发展物联网的良好土壤。
  
  做物联网服务的企业就会知道,服务价格高企是因为解决方案的难以复制性。在模具企业是A方案,而到纺织业又是B方案。即使在同一个产业里,不同公司不同的应用环境,方案也很难复制,设计成本就高了。
  
  政府带动政策一直都有,那么,如何在应用端突破服务价格高企这一难题?
  
  邬贺铨说,东莞有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像大朗毛织、虎门女装那样具有“一镇一个特色产业”的特点,东莞物联网企业可以根据各个镇街特点和企业的具体需求来制定服务内容,通过与专业镇整体打包合作,推广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帮助东莞的制造业企业提升竞争力。
  
  在思谷的科技展厅可以看到,家具、毛织产业的物联网控制系统,只需要经过环境的重新考量,就能够将这些应用推广到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中去。王瑜辉分析,东莞可以利用专业镇优势,慢慢进行整个产业链的培育。
  
  “大朗有毛织平台,玩具、造纸、家具几大支柱产业都将建立新平台形成群聚效应。物联网可以通过不同行业的平台力量,进行跨行业跨平台资源整合。”东莞战略新兴产业促进会副秘书长林丽霞说,基于政府带动和企业推进的两方面需求,物联网应用可以在专业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上找到支点。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11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