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化的质量和内涵

  【智慧城市网】8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参事室、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中山大学共同主办的“2013新型城市化·广州论坛”在广州举行。论坛主题为“生态文明与美丽城乡”,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王卫民,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建华及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共200余人参会。
  
  与会学者认为,生态文明的外延和内涵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问题,而提升到城市空间转型发展的新高度。
  
  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中期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2年的52.57%。然而,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与会专家认为,现阶段需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李扬表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战略部署。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式爬坡跃坎的关键阶段,下大力气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仍然具有紧迫性、艰巨性和全局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成果发布时表示,中国城镇化面临六大问题和挑战:一是城镇化推进的资源代价较大;二是城镇化建设依赖土地现象严重;三是城镇化进程的不协调性日益凸显;四是城镇化进程对特色文化重视不够;五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严重滞后;六是新型城镇化面临多方面的制度障碍。魏后凯说,当前需要着力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我国城镇化跨越了50%的历史门槛,进入了城镇化中期阶段,但是与30年前相比,我们面临持续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务院原参事车书剑说,在实现城镇化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不断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内涵,要强调城镇发展、绿色低碳、生态节能等基本理念。
  
  以色列耶路撒冷大学教授艾伦·弗里森表示,城市规划应适应城市的变化,要以新方法、新思维保持城市的本质特征。
  
  加快综合配套改革的步伐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不仅要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而且还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和行政管理等综合配套改革的步伐。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表示,为彻底消除城乡二元对立现象,经济政策制定要做到以下三点:其一,从国有制财政转向多种所有制财政。其二,从城市财政转向城乡一体化财政。财政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必须对城市和农村一视同仁。其三,从生产建设财政转向公共服务财政。随着城镇化的有序推进,财政支出不能再专注于生产建设领域,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通过公共财政体系的完善建立一个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收支体系。
  
  车书剑认为,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建立和完善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除了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之外,还需建立和完善社会人文指标,如公共服务设施、义务教育年限、失业率等指标体系。他表示,这些指标体系直接关系城市的生态环境、人民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城市的安全运行,必须以认真严肃的态度考量、评估、指导、约束、统筹城镇化的基础工作。
  
  魏后凯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坚持生态友好和城乡融合,促进城乡、区域间以及不同群体间权益的平等及关系的和谐。生态友好,就是要将生态文明理念引入城镇化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生态友好型城镇化道路。城乡融合,就是要构建一种融合共享的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资源共享、机会共享、公共服务共享和发展成果共享,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等级有序的城镇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11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