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策求解新型城镇化难题

  【智慧城市网】近年来,我省各地始终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把城镇化作为重大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推进力度,城镇化加快推进,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功能不完善、产业支撑不匹配等问题日益显现。省政协委员围绕如何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这一主题,展开深入调研和思考,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本期《政协论坛》集中报道他们的建言。
  
  贪大求洋导致城市病愈发严重—
  
  科学塑造城镇“骨架”
  
  背景新闻
  
  “大的太大,小的太小,缺乏中间环节”。当前我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现象,一些城镇规划编制质量不高,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贪大求洋,“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重硬件轻软件”,导致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病愈发严重。在不同区域甚至同一区域内,不同规模和层次城镇如何布局,资源如何有效配置,需要系统谋划与统筹协调。-建言献策省政协常委、省社科院院长陆勤毅:
  
  城镇化绝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
  
  推进城镇化关键是统筹城乡发展。我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纠正传统偏重城市发展的政策倾向,在城镇发展与农村发展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要形成多极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将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相结合,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化城市布局,增强城市功能,促进不同区域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有序分工、优势互补的空间布局。省政协委员骆毅:
  
  判断城镇化发展整体水平不是根据先进的部分或者落后的部分,也不是根据平均水平,而是看中间部分提升和扩大的幅度。所以,必须树立以中为重的城镇化发展观。所谓以中为重就是把中间部分作为发展的重点、中心,作为发展进度、发展速度的标志。所谓统筹就是抓中间部分。统筹不是面面俱到,全面开花,而是找到带动全局发展的纲。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第一位任务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调整,即城市化。城市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载体,其规模宜大则大、宜小则小。
  
  应该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下,形成大、中、小城市结构合理、配套完整的城市体系。多大城市规模才能有效承担提高农村人口社会属性的任务?就是人口在30万到5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目前我省城市结构不合理,作为农民工输出大省,人口大量流出地区往往是该地区城镇化落后的重要标志。每年的农民工外出和返乡大潮告诉我们,我省城市吸纳能力太小,吸纳人口就近就业发展的城市太少,由此可见,规划发展中等城市应当是我省构建城镇化体系的重点。
  
  离开产业发展,城镇化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强化新型城镇化产业支撑
  
  背景新闻
  
  目前,我省多数城市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优问题明显,大部分城镇新兴产业发展不快、服务业发展滞后,尤其是小城镇产业基础薄弱,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城镇吸纳人口和就业功能不强,皖南、皖北均缺乏有集聚力、带动力、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一些中心城市产城融合度不高,以开发区为代表的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统筹协调发展不够,开发区空间占用率与其对应的城市经济和就业的贡献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建言献策省政协常委、农工党省委副主委储昭平:离开产业的发展,城镇化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无产业支撑的过度城镇化,将导致进城农民成无业游民。要把促进产业发展和集聚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同步推进。当前,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引领各地根据各自区位优势,有重点地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大对大项目、重点项目的引进力度和政策支持。依托中心城市和县城,促进二、三产业高度集聚,实现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集群或专业园区。要根据城乡不同特质和发展优势,合理分工、互促共进,形成城乡相互支撑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快速进行,强化新型城镇化产业支撑,增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政府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对现有城镇产业园区,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快园区周边学校、医院、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视周边房地产开发和廉租房建设,为企业职工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保障。省政协委员、马鞍山市政协主席李群:
  
  要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把推进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更好结合起来,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产城一体、集聚发展、融合发展。突出资源集约、产业集聚、企业集中的思路,优化园区空间布局,促进扩容提升,打造产业功能区,努力建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双重载体。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应积极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在集聚优势资源和承接产业转移中培育特色产业,在开发特色产品中打造优势品牌,发展乡镇特色工业,培育进入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中坚力量和吸引产业进入的重要载体。着眼于引进产业链延伸、产业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创造性开展引资工作。积极培育和吸引一批上下游企业,引导同类产业聚集,增强分工协作、整体配套能力,培育企业集群,形成产业规模,并逐步打造成面向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重要加工制造业、生产配套基地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功能园区。结合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统筹推进全省城镇各领域的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城镇整体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城镇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发展。
  
  改善农民市民化面临的不公平待遇—
  
  确保进城农民“留得住、过得好”
  
  背景新闻
  
  近年来,我省每年流动人口约1550万,其中进城务工农民约1100万,同时,从2001年到2012年,每年约有90万“村改居”失地农民转移到城镇。调研显示,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在就业、户籍、教育、养老、社会保障、同城待遇、社会化管理、公共服务均衡、集体资产处置与经营等方面问题相对集中,亟待解决。-建言献策省政协委员、省农业综合开发局评估处处长朱湖根:
  
  农民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和关键,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是从土地城镇化转到人的城镇化。中心城市要坚持农民市民化战略,努力为进城农民提供产权住房,提供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水平,确保进城农民“出得来、留得住、过得好”。要让进城农民获得产权住房,鼓励农民迁入新市镇新社区集中居住,迁入新市镇、退出承包地的农民可转为城镇户口,按拆迁补偿政策得到有产权的住房,参加城镇社会保障。搬迁进入新社区的农民,可获得产权住房,同时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和股份合作社股权。通过财政筹资将历年被征地人员全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安全网,其中劳动年龄段人员纳入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放心保)(含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险),养老年龄段人员纳入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老年生活困难补助和城镇医疗保险。对新增被征地人员中养老年龄段人员可享受适当的养老待遇。省政协常委、合肥市政协副主席奚芝英:
  
  要完善制度,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农民离开土地,融入到工业化、城镇化大潮之中,但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使农民进城后的身份问题无法解决,长期游离于城镇与农村之间。这种二元化的现状,使广大农民即使生活在城镇,也无法扎根于城镇。因此,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就必须着力解决农民“有身份进镇”问题,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放宽户籍限制特别是小城镇的落户政策,打破农民变市民的户籍障碍,为农民迁入城镇,发展二、三产业创造条件。
  
  要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建立农民与城镇居民衔接一致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使城乡居民能够同等地享受社会保障服务,有尊严地生活于城镇,并在城镇安居乐业。适应城镇化、工业化过程对农民转移就业的特点和要求,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使农民能够真正拥有一技之长,尽快实现在城镇就业。
  
  ·他山之石·
  
  国外城镇化经验和教训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和模式,研究并借鉴国外城镇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提高我国城镇化发展质量,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自由放任到“精明增长”
  
  美国是世界上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城镇化率高达85%,基本达到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城镇化,形成一套较为成功的发展模式:以大城市群建设为主体,构建多层次城镇体系;以中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实现城镇均衡发展;以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为动力,走内涵式发展城镇化道路。
  
  美国城镇化早期,政府很少干预或不干预,这种“自由放任”式发展,带来的后果是美国城镇化出现过度郊区化弊端,引起美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反思,一些地方政府提出“精明增长”理念,强调土地利用紧凑模式,由政府划定城市拓展界限,采取行政和经济手段,抑制郊区化过度发展。
  
  西欧国家:政府调控市场主导
  
  西欧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机制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政府则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其特点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强调对市场竞争和社会保障进行必要的国家干预,提供公共服务设施,针对各个特定阶段出现的问题及时完善法律或调整政策,用法律、行政、财税、规划等手段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一些发展中国家:大起大落“过度城市化”
  
  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与非洲大部分国家的城镇化与这些地区的国家长期沦陷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直接相关,具有独特的发展模式。表现为在外来资本主导下的工业化与落后的传统农业经济并存,工业发展落后于城镇化,政府调控乏力,城镇化大起大落。其工业化发展赶不上城市化进程,属于“过度城市化”。这些国家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大多根源于此。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13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