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要以“人”为构架

智慧城市网】距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仅仅3个月,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而李克强总理这铿锵有力的20字方针中,“以人为本”这四个字无疑是重中之重、引领一切。

几乎和经济发展同步,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城镇化30多年,完成了欧美发达国家一百年才能完成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8%猛增至53%,大概有4.4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平均下来每年超过一千五百万。那么,城镇化是谁的城镇化?首先应该是农民的城镇化。

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自己在城市,家属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这就是城镇化浪潮中进城农民的真实写照。因此,有专家说中国的城镇化主要是土地的城镇化,而非人的城镇化。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以来,推动城镇化,是为了圈地,为了吸引大规模的投资,为了政绩的量化,而非促进农民向城市的转移。而对于让农民变为市民,不仅需要大量的民生投入,还需要一定的产业支撑,而这两个要求,无论哪一条对于负债累累且承受经济指标重压的地方政府来说都难以做出承诺,确切说,也鲜有人关心。

因此,对于城镇化或许被地方政府偷梁换柱,继续搞土地财政、铺摊子以至于重复建设的担心并非多余。在很多地区,已经出现要求农民并村上楼,产生大量失地农民,进而形成城市贫民阶层。

如果说过去三十年的城镇化进程,我们都是在做排除法,那么我们的教训已经足够惨痛,提醒我们不要摊大饼,不要贪多求洋,不要假生态,不要伪文化……那么,我们不要这么多,到底要什么?

安居乐业是中国的一句古语,却道出了城镇化的根本。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要让农民进城能进得来、留得下、过得好,过着有尊严舒适的生活。中央强调,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就要帮助农民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从本质上说,需要满足农民两个诉求:一是从物质层面说,富裕;一是从精神层面说,宜居。为农民提供更多并且稳定的职业,意味着每个城市要建立产业平台,通过就业培训让农民真正融入到产业体系中;还要为进城农民提供市民应享有的一切福利和保障,享受到高素质的城市基础建设配套。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新在以人为本,本质是由偏重城市物质形态的扩张提升向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更加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我们应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图与深刻内涵,加速由传统物本城镇化向新型人本城镇化的理性回归。

人本城镇化应是人的合理聚集的城镇化。城镇的形成和兴衰是在转移成本、就业机会、劳动报酬、投资收益等信号和机制的引导和调节下,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主体及公共设施等在地理上自然流动和聚散的过程。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要从改变当前不合理、抑制人口城镇化的制度入手,遵循人类向往美好幸福城市生活、追求城市发展机会的天性,填平城乡之间的巨大鸿沟。城镇化的过程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顺应当前以发展型迁移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形式,要以产业、就业、环境、服务聚集人口,实行城区都市化与农村城镇化并重,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外来人员深度融合本地化、失地农民就地就业创业城市化。

人本城镇化应是人的全面保障的城镇化。城镇是一个生态系统,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城镇要吸引人的聚集、满足人的需要,就要有相应、相对足够的公共产品供给。一个优质的城镇平台,不仅要有林立的高楼、宽敞的街道,还要有净化、绿化和亮化,以及同步产生的由市场供给的第三产业,同时不能忽视教育、医疗、文化、社保、安全等公共设施,不能忽视高楼背后的背街小巷、地下排水与污水处理等等。可以说,城镇化的过程就是配套公共产品不断完善和丰富的过程。

人本城镇化应是人的和谐共生的城镇化。一座吸引人、留住人、造福人的城镇,应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应让蓝天、碧水、青山与城市其他要素浑然一体;应是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整体,人人都能安其居、畅其行、乐其业,在城市这个大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与尊严;应是人与城市和谐共生的整体,城市不因人多而枯燥、人不因城市繁杂而厌倦,城市因人更具活力、人因城市更加幸福。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不应是钢筋混凝土的简单堆砌,而应是农民市民化的转型;不应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割裂,而应是生活方式的变革和现代化;不应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而应是建造生态宜居的新城。尽快实现城镇化,关键是要造福百姓,富裕农民,城镇化的最大红利,也理所应当归属于农民。

对城镇化道路的选择,就是对改革道路的选择。城镇化中的种种乱象,大多还是源自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思路。有红利,必有红利分配问题;有红利,也必有成本以及成本由谁来支付的问题。我们现在强调新型城镇化,强调“人”的城镇化,是对过去城镇化中遇到问题的纠编与反思。下一步的关键,是要有一套全新的机制设计,通过转变利益分配方式去改变人的行为,否则就不会有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15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