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建设带动中西部地区崛起

  【智慧城市网】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这对中西部地区来说,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棚户区和城中村特别是引导约1亿人就近城镇化,主要靠发展城市群。现在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已成为沿江、沿桥带动中西部地区崛起的国家级城市群。
  
  注重产城一体化
  
  中西部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历程不同。近代以来,商业文化深深影响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前大多是自然经济,受农耕文化影响很深。改革开放后,政策一放宽,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城镇化全面推进。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中西部地区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主要靠国家投资拉动,由省会城市、中心城市带动。因此,城镇化要靠城市群带动。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关键在发展。解决农民工户口问题,让其享受城市的住房、教育、医疗、养老保障,需要花钱。改造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建设保障房,需要花钱。特别是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必须加快发展经济,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也就是说,推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关键在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必须注重产城一体化。只有产业发展了,才能提供就业机会,才能聚集人气,才会形成繁荣的城镇。如果脱离产业发展去搞城镇建设,就会出现“睡城”、“鬼城”、“死城”。同样,推进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还要做到业居一体化。要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有房可住,让到小城镇居住的农民有业可就,消除业居脱节现象,真正做到安居乐业。
  
  消除经济二元结构
  
  中西部地区经济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先进的很先进,中心城市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基础较好,特别是国防科技全国领先;落后的很落后,农村经济、县域经济、非公经济基础薄弱。先进和落后之间体制是隔离的,产业链是断裂的,是典型的“两张皮”。面对“两张皮”的二元经济必须两手抓,一手抓先进部分优势的发挥,一手抓落后部分劣势的提升。只有两手抓,落后部分发展了,产业链断裂改变了,体制隔离消除了,经济融为一体了,城乡二元结构才可能改变,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才可能全面推进。
  
  一手抓自主创新,一手抓招商引资。计划经济年代,国家在中西部中心城市及城市群布局了很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航天、航空等“国家队”都集中在这里,自主创新能力很强。现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西部地区在自主创新方面可以走在全国前列。但中西部地区总体经济实力较弱,还需要实施开放战略,大力招商引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才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大规模促进城镇化。
  
  一手抓高新技术产业,一手抓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西部地区在沿江、沿桥中心城市及城市群聚集了较强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国家级高新区引领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在国家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西部地区可以大有作为。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吸纳不了大量的农民工就业。因此,中西部地区还必须从自己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广大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这样才能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
  
  一手抓国有经济,一手抓民营经济。由于中西部地区是靠国家投资发展起来的,国有经济在中西部地区占有特殊地位。但国有经济大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解决不了大量就业问题。而民营经济投资少,门槛低,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既容易创业,又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只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人们自主创业,才能吸纳广大农民工就业,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
  
  一手抓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一手抓县域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地区由于发展基础落后,经济发展必须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发展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但由于中西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不了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数量多,覆盖面宽,因此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才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真正实现1亿农民就近就业、就近城镇化的目标。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17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