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不是智慧城市的累赘

  【智慧城市网】近日有媒体报道,住建部在完成智慧城市试点评审后,5月初,将与各省市主管部门和试点城市签约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相关投资或将超4400亿元。
  
  2007年,维也纳技术大学研究团队较早地论述了智慧城市的概念。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2009年发布《智慧的城市在中国》后,“智慧城市”在我国成了热门概念。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近百个城市(区)将智慧城市列入了“十二五”规划或制定了行动方案。工信部、中科院也较早地参与了系统规划和研究,此次住建部的大规模投入,必将在我国掀起“百市大战”智慧化的运动。
  
  智慧城市是什么?其内涵和精髓并未形成共识。不管怎么说,建设智慧城市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实现经济发展好、生态环境好、市民生活好的“好城市”发展目标,让城市成为美丽中国的生态产品,满足市民的幸福生活追求。
  
  其实,城市“智慧了”并不代表着城市居民就“幸福了”。比如城市交通,人们拥有智慧的小汽车,却被堵在路上;多数人搭乘着智慧的公交车,车内却拥挤不堪。如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不智慧”自行车出行(例如设立和建设专用车、专用道、专用信息系统、专用停车场),情况会如何呢?
  
  据报道,德国政府规划投资3790万欧元,希望能促使更多的人“用自行车来代替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但是,“自行车王国”的中华大地,自行车和步行的出行空间却一再被挤压。1986年,北京自行车出行比例为62.7%,2010年却降至16.4%。
  
  可见,在城市交通出行领域,德国人好像更智慧一些。笔者认为,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中,应鼓励市民采取看似“不智慧”的自行车出行方式,并从4400亿资金中拿出一部分,以智慧的手段建设自行车专用道,以智慧的方式管理自行车租用,将“不智慧”的自行车变成最智慧的交通工具。
  
  具体来说,首先,要放缓小汽车进入城市家庭的速度。考虑到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人口基数、可建设道路及用地规模,我们无法也不能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其次,应以构建一体化的健康出行系统为目标,统一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和管理,以单元城市为尺度,以职居平衡为指标,打造健康出行网路,真正从人的需求和感受出发,让自行车再次“自行”起来。再次,要发展自行车共享等创新模式,并进一步将自行车共享等创新模式推广至智慧城市的建设领域。
  
  (作者系中科院上海高研院研究员)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3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