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矫正器”

  关于智慧城市评选排名这事,似乎国际社会各界组织及同仁格外关心。
  
  【智慧城市网】4月5日,纽约智库"智慧社区论坛"(ICF)公布了全球最有智慧城市决选名单,台湾的台中市和桃园县分别位列第四,第六。而此之前,博伊德o科恩博士发布的全球第一次智能城市排名中,香港排名第九。耐人寻味的是,在智慧城市道路上狂奔了三年的中国大陆却无一城市入选。
  
  智慧城市建设不是"命题作文"
  
  据了解,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有154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41个地级以上城市在"十二五"规划或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80%以上的二级城市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
  
  与此同时,2013年初,住建部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会议上公布了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试点城市将经过3-5年的创建期。
  
  可以说,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已然席卷中国大地。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发展智慧城市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经济发展"倍增器"和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另一方面,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后,传统工业化城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信息化日益成为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突破口。很多城市把智慧城市作为城市下一步发展的新名片,作为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手段。而建设智慧城市,也将带动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拉动地方经济。
  
  智慧城市"大跃进"的提法在业界已经屡见不鲜了,但似乎也只是个口头警告,说完了,谁还记得。智慧城市发展拼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试点建设本应是智慧城市建设范本,但似乎成为了城市发展GDP的一把利器。无疑,发展经济俨然成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中国特色",同时也是一道命门:打破即死。政府把它看做发展政绩的新方向,企业把它当做掘金的重金矿,甚至有专家认为"土地是智慧城市的载体",房地产是支柱产业,偏偏市民成为了旁观者。
  
  虽然我们不必从两次全球智慧城市排名中得出多少真理,但也不得不给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者们提个醒,智慧城市建设不是"命题作文",至少它不是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的城市建设理念,无论是政府还是城市管理者在下笔书写这篇文章之时,更加提倡多角度思维模式。
  
  那些大而宏观的"标准体系"
  
  自从智慧城市升温以来,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官员都在呼吁出台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业界也有组织撰写过这样的标准。笔者发现,大多的指标更重视的是城市中拥有了哪些设施,发展情况与建设水平,而衡量以上这些内容的关键则在于"数量"。例如,某城市拥有的信息基础设施数量、智慧社区数量等。似乎指标数量的多寡是衡量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唯一标准。
  
  而此次ICF全球智慧城市评选的专家评选标准则包括地方政府政绩、大学授课内容,这些城市必须证明自己能教育公民、鼓励他们成功;进入决选名单的城市必须够创新,鼓励企业发展并为新企业提供资本,还有这些城市要为居民提供良好、普及的宽频服务,有效率的地方领导阶层,城市能透过团结合作获致长久的成功,提供公用电脑、培育居民数位素养等,让所有人都能利用数位科技的表现,这些城市不一定是大城市或知名科技枢纽。
  
  很讽刺的是依照以上任何一条标准,就恍然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内地无一城市入选。中国城市化发展可以用"超速"来形容,在追求速度的时候,我们完全忘记了填充内容,这就造就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仅有光鲜的外表,而没有背后的故事。
  
  如果非要给智慧城市加以界定,那么,这个统一的标准来自哪里?是仅仅架构这个智慧城市的概念,发展智慧城市所需的所有硬件设备,还是要好好思考一下,智慧城市能够给市民来到什么,毕竟城市是市民生活的地方,而不仅是一种到处比较的发展手段。
  
  智慧城市的"社会土壤"
  
  智慧城市与城镇化的密切关系一直被业界津津乐道,大意是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城镇化的重大机遇等等诸如此类。可见,智慧城市已经背上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可是,中国城市化发展一直被人诟病。
  
  我们该如何审视智慧城市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中国城镇化发展一直延续粗放型发展的路子,"见物不见人",光重视物质空间,不重视人的感受,人们对土地的兴趣远远超过对产业创新的追求。但随着土地红利消失之后,人们还能倚靠什么?
  
  另一方面,无论是智慧城市还是城镇化的发展都不可能被孤立,信息共享是城市发展的根本。而国内智慧城市太过于强调个体的发展,忽视社区发展,对于智慧社区的理解还停留在小区与物业,区域联系割裂。社区的发展与强大是一个健康社会的真正基石。
  
  曾有专家一直强调智慧城市建设要讲求"中国特色",要根据本国情况因地制宜。笔者不否认这个观点,但至少也别强装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态度。无论是否榜上有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都需要"矫正器",矫正智慧城市建设走的路,也矫正对待智慧城市建设的态度。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3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