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要因地制宜 千城千面

  6日下午,中国(福州)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分论坛《城市特质与智慧化——城市共性VS特性》举行。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单志广、甲骨文大中华区技术战略总经理刘松、IBM大中华区智慧城市首席规划师岳梅樱、EMC软件事业部大中华区副总裁谭仲良、神州数码工程院院长谢耘、福建省公安厅副厅长蔡小林在分论坛上阐述了各自观点。
  
  岳梅樱指出,全球智慧城市做得最好的是中国,中国政府有足够的时间、财力、潜力做这项工作,而建设智慧城市最困难的一点是跨部门协作。建设智慧城市的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提高,她表示,福州的智慧城市建设做得比较好,以民生导向为目标。
  
  刘松将整个智慧城市打造的方案解读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打造“名片城市”,针对中国的三、四级城市和二、三级城市的区域,强化其最核心的产业,围绕产业和民生两个阶段建设。第二个层次,打造“形象城市”,刘松提到,福州属于第二个层次,即强调建立一个城市平台,将民生、社会管理、园区、产业等因素都考虑进去,给人统一的感觉。第三个层次,打造国际化大城市,即体验型的城市,智慧化的程度表现在,任何一个外来的人口进入到这个城市后,可以以任何语言,用任何设备,在任何地点得到想要的服务。他指出,第三个层次是福州也是智慧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蔡小林表示,政府部门是智慧城市的受益者,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智慧城市的先进技术、庞大的信息资源,为决策、管理服务,另一方面智慧城市还可以有效地推动政府的各项工作。蔡小林用三个“更”总结了政府部门今后应努力的方向:“管理更加人性、服务更加贴心、办事更加便捷。”
  
  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中城市的共性与特性问题,单志广表示,每个城市都有其不同的功能及特点,建设智慧城市要因城而异,不能出现千城一面的结果,一定要坚持个性,结合该城市资源的禀赋、原有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人的素质发展水准等软环境,结合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发挥作用,让城市更加智慧。他强调,在建设智慧城市时,一定要记住每个城市自身的需求、当地的规划及长远的定位,在此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及设计。智慧城市是以土地为载体的城市管理优化作为前提,没有这些实体、组织、流程的优化,光靠信息技术,智慧城市的建设效果也不会好。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4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