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媒教授杨磊:物联网与智能交通(图)

  专家简介:杨磊,工学硕士,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数字媒体技术系主任,多媒体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国际电工委员会/报警与电子安全系统技术委员会(IEC/TC79)专家;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0)特聘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安全防范技术与风险评估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慧聪安防网特聘专家、中国安防行业十大品牌常任评委;中国设计师网安防频道特聘专家;CSST安防学院特聘教授;浙江警官职业学院特聘教授。

  智能交通是物联网产业化最能够率先取得成功的核心行业,也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先锋行业,智能交通的成功与示范将会大大带动其他产业向物联与智慧方向的进步,智慧城市的实现将建立在“物联”的基础之上!
  
  一、物联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驱动器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英文全称是“InternetofThings”,其含义就是通过互联网实现人与物、物与物在全球范围的互联与交互。由此不难看出,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但它是一种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物联网的用户端不再局限于计算机,而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意义上的物品,从而实现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互联及信息交换与通讯。
  
  关于物联网的起源,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了“分布式传感网”(DistributedSensorNetworks)的概念;上世纪9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者KrisPister又提出了“智能微尘”(SmartDust)的概念,它是将计算机和通信集成在1-2mm2的超微型传感器中,用以对周围环境参数进行探测;自本世纪初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类似的研究,将传感器连接成“网”,构成“系统”,即传感网,而将传感器概念进一步扩大到“物”(不仅仅是传感器及计算机),即形成了“物联网”。
  
  物联网的实现显然离不开微处理技术和IP技术,利用微处理技术提高集成度,运用IP技术提供足够丰富的网址,比如从IPv4升级到IPv6,才能使全球所有的物体都有仅属于自己的唯一地址。只有当技术全球化普及开来才能实现全球范围的“物联”。
  
  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参观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肯定了“感知中国”的科技畅想,并将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的制高点放进“十二五”规划中,由此物联网概念在中国的大地上广泛传播开来。可以预见,物联网的实现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与物的联系不再受时空经纬的局限。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很广泛,几乎涵盖人类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社会管理、商业交易等所能涉及到的各行各业。例如在自然生态环境对于区域温、湿度的监测,对于环境污染程度的监测;在工业、商业领域对于特定物体的跟踪及状态监测,对于车辆定位以及车载人员或货物参数的监测;在人类社会活动方面对于老幼病人等特殊群体的行踪及身体状态的监测等。在澳大利亚,有学者研究人体植入式RFID,可在人们突发病症而无人提供帮助的第一时间,将电子病历呈现给急救医生;在日本,则有人以RFID技术实现宠物寻踪。
  
  国家对物联网发展极为重视,已将其提升到战略层面并给予相当力度的支持。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物联网、微电子、生命科学、空间海洋、深度资源利用等方面。2010年10月28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首届“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时表示,国家“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要发展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的应用,并围绕物联网的技术、标准、应用示范等内容做相关的推进工作。新华社副社长周锡生在会上发布《2009-2010中国物联网年度发展报告》指出:为推进中国物联网健康发展,在发展策略层面,国家应统筹规划,加快构建产业链。通过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引导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加快融合,重点加强芯片设计制造、设备制造、运营、解决方案、系统集成等环节的产业链构建、整合和优化,尽快形成完整、贯通的产业链。相关省、市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差异化优势,有所侧重地发展物联网产业,并与本地原有的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产业的协同放大效应。2011年4月,国家财政部进一步发布实施《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将安排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企业以产业联盟组织形式开展物联网研发与产业化、标准研究与制订、应用示范与推广、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项目,并支持采用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方式。
  
  在国家大力支持的基础之上,各地对物联网的推广也非常到位。例如,从2010年开始,无锡市准备用三年逐步建成感知工业、感知安保、感知交通、感知环保、感知园区、感知医疗、感知电力、感知物流、感知农业等九个领域的应用示范工程;北京市也已开始了物联网技术在市政市容行业的推广应用……就教育系统而言,国家为普及物联网相关内容也有一些动作,2010年3月中旬,教育部专门开通了申报物联网和节能减排等几个新兴专业的绿色通道,并实现当年申报、当年批复、当年招生,这在教育部历史上是头一次。另外,国家对于安全防范体系的重视,也促进了物联网安防的发展,各地平安城市体系的建设大都考虑了多系统的联动,在道路交通、机场、车站、商场等人流物流密集、管控难度大的场所都兴起了物联网相关应用的尝试与建设。由此可见,物联网在我国的普及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8891.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智慧城市
上一篇 2013 年 7 月 14 日
下一篇 2013 年 7 月 14 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