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门引爆大数据时代争议 个人隐私或将无处遁形

  【智慧城市】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眼下,一个被称为“棱镜门”的事件非常引人关注。事情的起因是美国中情局前职员斯诺登向媒体爆料,过去6年间,美国的情报部门通过一个代号为“棱镜”的项目,从多家知名互联网公司获取电子邮件、在线聊天内容、照片、文档、视频等网络私人数据,跟踪用户一举一动。他说,自己只需要坐在办公桌前,动动指头,敲敲键盘,就能了解很多人的私密信息。
  
  斯诺登的爆料引起一片哗然,根据他提供的资料,被卷入“棱镜门”事件的公司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Facebook等9大IT业巨头。在“棱镜门”事件开始发酵之后,这些公司先是赶紧出面否认与美国政府的监视项目进行过合作,并相继发表声明,呼吁政府采取更透明态度,以证明他们的“清白”。
  
  谷歌向美国司法部提出请求,希望获得允许,披露安全机构要求谷歌提供数据的具体数字和规模。微软公司也呼吁美国当局公开相关数据,帮助社会理解和辩论这些重要议题。
  
  微软公司所说的“重要议题”指的是他们向情报部门提供的数据是否涉嫌侵犯公民隐私。由于特殊的行业性质,IT公司手中掌握着海量用户的各种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可以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这就是当前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热炒所谓“大数据”的概念。中国联通研究院副院长黄文良说,现在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处理巨量的信息。
  
  黄文良:现在几点几分,你是去淘宝购物了,用了1兆的流量。昨天你下载了游戏,用了多少流量。为了实现这个功能,我每天要处理880T的数据,处理完之后把有用的信息留下来。每天还有800亿条记录要保存下来,这800亿条每天的存储量是21T。
  
  人们越来越活跃在网络平台上,这使得每过18个月,互联网的数据量就会翻一番。有学者曾经指出,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行为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决策开始变得更加科学化。
  
  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借助数据存储、数据分析等为自身带来更多利益。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华尔街有一位炒家利用电脑程序分析当时全球3.4亿微博账户的留言,以此来判断民众情绪。如果多数人表现出兴奋,那就买入股票,如果大家的焦虑情绪上升,那就抛售。这个方法帮助这名炒家获得了7%的季度收益率。
  
  但是,“大数据”概念从诞生开始也伴随着巨大的争议。美国作家艾伯特在去年出版的著作《爆发》中说,大数据堪称一把双刃剑,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会因为大数据的爆发而获益匪浅,但同时,个人隐私也无处遁形。上海交通大学的汪小帆教授认为,在这个问题上,相关法律将扮演至关重要的作用。
  
  汪小帆:一方面我们通过对大量用户数据的分析,公司、企业、政府都可以更好的了解用户行为、消费习惯的等等,从而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但是另外一方面,这又不可避免的对用户的隐私构成威胁、挑战。很多人已经意识到,在数据的应用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用户,需要明确界定自己在数据的使用方面具有什么权力和义务;作为企业和政府,需要逐渐的定位清楚,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并且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使用用户的数据。
  
  在现有的互联网结构下,我们所有的网络行为对于服务提供商来说都是透明的。可以说,人们既想借助互联网的平台与别人交流,又想自己不被窥探,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互联网专家王煜全说,网络隐私安全将是未来一个巨大的问题。
  
  王煜全:未来社会网络是一个特别巨大的潮流,这个潮流是不可逆转的,而保护隐私是一个很难的事情。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9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