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飞入田间地头后,能走多远?

无人机植保”只是少数,翻山越岭也只能找到少数几个,但市场和行业的热度还是按照剧本进行的,不禁让我们思考:未来的无人机植保能走多远?

 

提起种地,你还是想到“面朝黄土背朝天”?那你就out了!现在的种地早就是机械化、高科技的工种了,无人机浇灌、喷洒、耕种早就不是难事,对农民职业的要求也变为“会操作无人机”。

如此说来,中国的大江南北都将上演“无人机种地”的智慧植保戏码,行业市场繁荣无限,多家企业争相入局求分一杯羹。殊不知,现实剧情有些反转:“无人机植保”只是少数,翻山越岭也只能找到少数几个,但市场和行业的热度还是按照剧本进行的,不禁让我们思考:未来的无人机植保能走多远?

无人机飞入田间地头后,能走多远?

价格+技术=难以推广

无人机植保之所以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阶段,主要受制于技术门槛高,一家厂商很难实现,就导致无人机产品价格偏高,一线用户很难承受。

植保无人机不同于消费无人机,在配件要求上较严格,一家难以达到所有硬件要求,所以很多植保无人机都是“攒”出来的,组装大军成规模后,就会用价格战抢蛋糕。

也就是说,因为没有能自主研发飞控、电池、电机、电调等配件的能力,植保无人机厂商必须进入组装大军,类似的“系统集成商”想要取得价格优势,就得压缩配件供应商的价格。而价格压缩后能否保证质量就很难说。

即使有类似大疆创新这样的龙头厂商能够自主生产配件,不用“攒”零件,但价格会有所增加,面对农业用户时并没有吸引力和优势。所以,技术门槛导致植保无人机价格偏高,而降低价格和成本又难以保证技术过关和质量,这种进退两难使得植保无人机难以推广。

具体来说,业内一直存在多旋翼无人机和单旋翼无人机之争。多旋翼加载了喷药的器械,就成为植保无人机。其特点是入门门槛低,容易操作,价格更便宜,但其下旋风场要比单旋翼无人机弱,穿透性较小,所以施药效果比单旋翼差。

单旋翼旋翼大,飞行稳定抗风性能好,行程单一风场,可以有效控制喷洒药剂的漂移问题,而且向下气流强劲而稳定、可以打透茂密的枝叶,施药效果好,高杆作物区和果树区都可以使用。比较多旋翼而言,价格略高。

农业用户更关注的是是否实用,喷洒效果、浇灌效果如何,而操作是否简单是其次的。效果好的产品,价格贵一些,操作难一些,而价格便宜、操作简单的产品,效果较差,用户的选择会很谨慎,规模不大,而且某个品牌的产品很难占据垄断。

先行试水的厂商还好吗?

组装大军充斥市场之时,植保无人机的格局确实很乱。因为没有垄断市场的厂商,所以只能照例咨询无人机市场上较为专业的厂商,此次选取的正是大疆创新。在之前的讨论中提到了大疆产品价格偏贵的问题,指的就是其推出的MG-1和MG-1S两款植保无人机。据大疆创新公关部负责人透露,旗下产品在2016年内在中国大陆销售2500余台,占据2016年植保无人机销售量的70%。由于无法收集到其他有关植保无人机销售总量的数据,对此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成绩不方便简单评论,因此产品性能自然成为我们关注重点。

据产品官网介绍,MG-1配备强劲的八轴动力系统,标准载荷达10公斤。每小时作业量可达40-60亩,作业效率是人工的40-60倍。此外,该产品还能精确控制喷洒角度和喷洒剂量,可以提前设置几种不同剂量接连喷洒,产品可以自动更换滤嘴,免去上天-返回-更换-再上天的重复劳动,这在实际中应该会提高效率。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10KG的载荷其实对喷洒还是承重不够,在此情况下难免出现农药浓度过高,喷洒之后影响农作物生长。这并不是某个产品或厂商的难题,是无人机产品性能的阶段性问题,未来或有破解之法,但目前还存在困难。

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续航时间。无人机的一般飞行时间最长可达1-2小时,按照每小时飞行面积40-60亩的速度测算,一次飞行下来大概可以覆盖100亩左右面积。如果农户耕地面积更广,就需要多次飞行才能完成。这就造成电池消耗和频繁起飞带来的硬件磨损,直接减少使用寿命,可能造成花钱多、效果差的窘境。

培训是服务重点

前面分析的是植保无人机的产品性能,现在该从操作者角度说说。虽然植保无人机的效果是用户最关心的,但无人机的操作也是影响飞行效果的因素,如果操作不熟练导致产品性能不能发挥,那就有些可惜了。

据测算,我国目前的无人机驾驶者需求达几万人,但目前拥有驾照的只有数千人,缺口很大,正因如此大疆创新等厂商开始成立培训学院,为行业造血。

据大疆慧飞培训中心负责人介绍,慧飞提供的培训项目主要包括无人机基础知识概论、MG-1植保无人机操作手法、飞行安全知识、常见的病虫草害和无人机植保作业须知。各地的飞手,通过大疆农业的微信平台,可以与植保队进行沟通,还能通过慧飞官网的求职招聘平台、论坛版块建立更加系统的合作交流平台。

浏览慧飞培训中心官网可以看到,不仅有植保无人机的培训,还有航拍、摄影、电力巡检等课程,基本涵盖无人机应用场景,这一做法是为了完善无人机产业链,不仅关注农业应用,而是将每个培训机手的潜力最大挖掘,身兼多职才是未来无人机操作者的方向。同时,培训中心还是交流平台,让驾驶者合作完成更多商业服务。

培训不仅让用户熟练操作无人机完成植保任务,更重要的是减少“黑飞”,还天空一片净土。虽然植保无人机的用户出于作业需要大多会选择参加正规培训,但很多娱乐无人机的用户更多选择“自学”,难免出现违反航空法规和“黑飞”行为,这背后需要监管者、厂商和消费者共同遵守规则,而参加正规培训是有效途径。

只不过,现在得到民航部门正式认可的培训机构还不多,面对巨大的机手缺口显得力不从心,而且培训机构的成立应该是监管部门和厂商合作,监管部门制定严格的认证标准,利用厂商的用户群基础提高合法飞行的意识,也为更多消费者提供培训服务。毕竟,制定标准是监管部门的职责,至于接地气的受众服务还是交给企业来做最好,网约车市场就是最好的例子。

 

原创文章,作者:冰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31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