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井离乡还是拥抱希望? 中国城镇化路径抉择

  【智慧城市网】据报道,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将在年内出台。督促这一规划出台的基点是:城镇化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的支撑点。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已经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某一节点时,城镇化步伐会明显加快,而我国已经处于这样的节点上。它将引发整个国家的人口居住结构的明显变化,无论是农村人还是城市人,都将在这一困难与机遇并存的变迁中做出合适的选择。
  
  是背井离乡还是拥抱希望?
  
  老年人留守故园年轻人奋斗他乡
  
  农历八月中旬的张家口坝上地区,天气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浓凉,尤其是在午后,阳光明晃晃地洒下来,暖暖的,让人格外惬意。
  
  9月17日下午,张家口张北县城西南方向,一个比较偏僻的叫做黑土沟的村庄里,我们嗅到了泥土的芳香。与中秋节前城市街道上、商场里熙熙攘攘的情景不同,这里显得格外宁静、安谧,真正一个世外桃源。
  
  66岁的张占山正在地里起土豆,老伴跟在后面,一个个捡到筐里,再后面是一辆毛驴拉的车,这是农村常见的运输工具。“儿子儿媳两年前就到张北县城住了,孙子孙女要上学,这里的学校不太好。”他一锹一锹剜着土豆,和我们说着家里的事。他的腿疼已经有几年了,种的地也比过去少了。年纪大了,也只能守着这个村庄和这些土地了。
  
  他的老伴接过话:“儿子在县城打工,房子也买了,花了20来万。平时学电焊,也打打其他工。”
  
  张占山告诉我们,他家今年种了20多亩地,老俩口的吃穿是不愁了。过去需要交农业税、任务粮,“现在,种粮食有补贴,还有低保、劳保。要不是儿子那二十万买房款,我们没啥发愁的了,种的粮食根本吃不了”。正在山坡上收拢莜麦的靳占海下来了。他今年60岁了,种了26亩地,有莜麦、土豆,还有些油料作物主要卖钱补贴家里零花。
  
  儿子去北京已经四五年了。“挺好的,他们在北京制作广告牌子,一家三口都去了,孙子已经在那里上幼儿园了。”说起这些,他满是自豪:“儿子儿媳从技校毕业就去北京发展了,平时忙回不来,过年过节能回来看看。现在虽说是租的房子,那也比村里强多了。咱也不缺钱,不指望他们。他们在大城市不容易,做啥都得本钱。”
  
  他憨厚的一笑:“今年种的莜麦、土豆差不多都准备卖了,老俩口吃不了多少。”
  
  年轻的村支书是2011年底来的。他告诉记者,他们村全村在册人口500多,也就有不到一半还留守村里。“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有一些残疾人。60岁左右的人是村里的主要劳动力,年轻人基本上都在外打工,多数已经在打工的城市安家了,除了过年过节基本不再回村了。”
  
  村里的路也基本修通了,一排一排的砖房,多数门窗都砌上了。少了人口,村庄显得寂静而安详。
  
  聚集产业就地就近城镇化
  
  而另外地处张石高速公路附近、距离张北县城只有八九公里的一个叫喜顺沟的村庄,则完全是一幅“小城市”模样。40多栋被用来开发旅游的小洋楼沿着村南柏油路东西排开,颇有美国乡村别墅的味道。
  
  村庄的前面是山坡,后面也是山坡。连成片的树林环抱着村庄。
  
  一辆黑色轿车开过来,开车的是村民吕兵明。他家就住在一栋“别墅”里:一个大院,两户人家。他和父母各住一栋,上下两层,各130多平米。他们称这种别墅叫农家院。“我一直在村里。每年大概种20多亩地,父母、两个孩子,家里共6口人。除了地,还养羊、养牛。种的土豆、甜菜基本上都卖。”他告诉记者,以前村子里的年轻人也外出打工了,多数在北京做买卖、开超市。自从村里的几个企业发展起来后,现在基本不再有人外出了。
  
  张家口市农科院在村里有个基地,村里人农闲时都在那里打工,每天一百二三,不用离家,就能挣到钱。“想干的话一年四季都有活儿,人均年收入能有八九千,在村里花销足够了。”这也是吕兵明守家不外出的主要原因。“我们要把村里打造成坝上第一村。”村支书记闫林告诉记者,他们村是河北省“美丽乡村”规划的受益村。全村700多人,常在村里的有400左右。年轻人早些年就出去了,多是在北京经商、开店,打工一年好的能有近10万元的收入。留在村里的多是50岁以上的,户均年收入也有两万多元。
  
  “市农科院在村里有育种基地,占地600多亩,多的时候村里的300多人在那上班。村里企业之一是储藏马铃薯,有两万多吨的量,差季卖,用的人也多,冬天农闲时也都有活儿干。”
  
  旅游业是村里的新兴产业,是村民致富的重要方式。村里那40多栋“别墅”(他们称新农居)就是为旅游盖的,每年六七八这三个月有许多石家庄、北京、天津的自助游客周末来这里度假,村里新农居的餐饮、住宿就能有不菲的收入。
  
  “仅仅靠种地富不了。现在村里种地是基础收入,是为了让土地保持原生态,主要收入靠产业。现在基本能做到农闲不闲。”据他介绍,现在不少外村外地人冬闲时也来这“就业”,村里集中投资,改善居住环境,产业的增加和发展带来了人口聚集的效应。
  
  城镇化的模板在这样的努力下逐渐形成雏形了。
  
  跳跃:从半城镇化到城镇化
  
  那么,河北省的城镇化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就此,我们采访了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崔巍副研究员。他说,2012年,我省城镇人口达到3410万,城镇化率为46.8%,近年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
  
  整体来看,河北处于“半城镇化”发展阶段。突出表现为“半城镇化”人口规模持续扩大———2006年至2012年,河北省非农户口仅增长了1.6个百分点,表明近年来城市户籍人口的比重变化并不大,而城镇化率则增长了8个百分点,表明统计意义上的城镇人口相对大幅增长。
  
  上述差异主要来源于进城务工人员,他们被纳入了城镇化人口的统计范畴,但并未真正进入城镇户籍,形成了“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的半城镇化状态。从非农户口比重与城镇化率的差值看,2006年为8.5个百分点,2010年相差12.7个百分点,2012年则相差超过14.8个百分点,反映这一“半城镇化”群体呈现出持续扩大的态势。截至2012年底,以全省7280万的人口为基数进行测算,将有1077万的人口处于这一状态下。
  
  主要是什么力量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在推动城镇化的步伐?
  
  他分析说,主要原因在于: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同时城乡间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但近年来惠农政策和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的诸多实惠,提升了保障水平,这使得农民迁移的意愿不再迫切,对城镇化形成了一定的“替代”效应。
  
  个人意愿也是影响因素。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诉求”发生了变化,其“进城”的主要目的是寻求前沿的生活方式与更高层面的自我价值实现,因而在就业过程中不再满足于从事低工资、低保障的各类加工制造业、建筑业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而将更多的选择能为其提供技术积累和向上流动的就业机会。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分析,与世界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城镇化过程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他说,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在于人口众多,“进城”压力大,而城市承载力不足。以河北为例,2012年末河北省常住人口为7287.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7‰。以此为基准,到2020年,河北省常住人口将达到7672万人。
  
  依据《河北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城镇化率将达到51.5%,到2020年河北省城镇化率预计将达到57%左右,届时城镇人口将达到4373万人,较2012年增加963万人,再加上日益庞大的“半城镇化”人口,届时河北省面临的“进城”压力,将超过2000万。
  
  这是位于冀蒙两省区交界处的一个村庄:远远望去,一排排房屋掩映在初秋的浓绿树丛中。待走进村庄才会发现,那些房屋多数已破损不堪,现在村里也只剩下5户人家12口人。与最“繁华”时候的120户、近500人相比,这个村庄几近消失了。而茂密的植被又在多年的休养生息后,还原出草原的模样。
  
  在冀、晋、蒙北部广大的土地贫瘠地区,这样的村庄比比皆是。往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群,十几年的时间,陆陆续续散落到了一个个遥远的地方。当故乡的土地承载不了他们全部的希望,当城市的繁华形成足够大的诱惑,他们自愿选择了背井离乡。
  
  这样的村庄,在历史的变迁中,聚集、成型、喧闹、繁华,而后又重归散落、宁静了。
  
  就这样,城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人,自愿融入到城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在城市的某一个角落安下家,辛勤工作、勾画未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背后,都有一定的文化原因、社会情愫,更有摆不脱的经济因素。这些村庄的兴起和衰落也同样这样。
  
  村庄,特别是那些相对偏僻、单纯依赖土地生存的村庄,几乎都是城镇化自觉、自愿的起点,是经济在背后充当着强大的推动力。如此看来,城镇化源头,二三十年,甚至更早以前,就在一个个这样的村庄确立了,涓涓细流,汇成小溪,而后汹涌成为时起时落的潮流。
  
  表面上,这是一段伤感的旅程:能够想到的画面就是满含热泪、挥手告别、心存故土难离的情结;这又是一个明智的抉择:城市发展创造的机会、工业化带来的财富,都吸引着只靠土地难以培育美丽梦想的人们迈着坚定的步履,匆匆与故土作别。而今,这些当年的打工者成为推动城镇化前行的重要的人文力量。
  
  于是,城镇化不再是一个艰涩、冰冷的词,它变得人性、灵动,蕴含着对人们情感和生存方式的理解和尊重,而不仅仅是背井离乡的苦涩,更不是城市与乡村之间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
  
  如果说,类似“最后的村庄”之类的题目是对这种最基本的人类居住地衰落乃至消失而发的一种感怀的话,那么,向更具吸引力的城镇、城市聚集、发展,才更符合经济规律,也更符合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基本天性。
  
  由此,城镇化是工业化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人们追随这股潮流,奔赴城市,选择新的生存方式。
  
  我们尊重这种自觉自愿的选择。
  
  这里是城镇化的源头。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122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智慧城市
上一篇 2013 年 10 月 10 日
下一篇 2013 年 10 月 10 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