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移动互联网五大关键词

  【智慧城市网】4G终于来了。12月4日工信部向移动、电信、联通颁发TD-LTE的4G牌照,这意味4G网络、终端、业务将正式从实验转变为商用。
  
  2013年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从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习惯、消费习惯,到行业格局、产业链布局,均有移动互联网的深深烙印,笔者盘点了2013年移动互联网五大关键词。
  
  关键词一:4G
  
  12月4日,工信部向移动、电信、联通颁发TD-LTE的4G牌照。2009年,我国正式发放3G牌照。伴随着移动通讯网络的升级换代,智能移动设备迅速普及,移动互联网用户在数量上呈“井喷式增长”。如果3G时代因为种种原因运营商没有亮眼的表现,那么现在无论是中国领头的TD-LTE还是欧洲主导的LTEFDD格式,4G已成为各大运营商不能回头的“单行道”。
  
  根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的研究,智能终端和移动应用的蓬勃发展,促使移动互联网爆炸式增长,未来,全球移动业务流量将延续“每年翻一番”的增长势头。预计到2016年,全球累计4G用户将达到6.53亿,我国TD-LTE用户有望达到6000万。
  
  另外,4G将带来大量设备更新换代。有专家表示,网速提升带来的换机潮,将产生上千亿元的终端手机市场,整个产业链加上对移动互联网应用市场的投资预期,数年内带动的投资将达上万亿元。
  
  关键词二:移动支付
  
  有业内人士将2013年称为移动支付元年。移动互联为随时“逛街”“下单”提供可能,也带来巨大商机。
  
  有预计显示,当前全球移动支付用户超过2亿,未来五年移动支付将达到平均每年43%的增速。到2016年,移动支付将形成一个金额高达6170亿美元的巨大市场。
  
  作为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有机结合,移动支付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方式。不管移动支付会否成为支付领域的下一个“制高点”,但抢夺市场份额的态势早已悄然升温。
  
  互联网观察人士吴澍认为,手机支付宝交易量增长,说明移动支付这样的解决方案,可以解决移动消费的瓶颈。未来移动支付产品的需求量会继续增强。
  
  关键词三:微信
  
  微信不仅让用户有了从没有过的社交体验,也让不少人沉迷于“朋友圈”,但微信更让三大电信运营商头顶上的垄断“光环”不再强大。
  
  电信互联网专家沈拓指出,以电信业为例,越来越多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同样能够获得用户的真实社交关系,并且可以通过免费的文本、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增强用户的交互,移动互联网企业对于运营商传统地盘的侵蚀正在逐渐加剧。
  
  除了电信业,其他互联网领域也感受到来自微信的凉意。今年,微信5.0正式发布,并在很短时间内引发各界关注,“打飞机”“扫描街景”等火热一时。“腾讯又来了!”新版微信的功能整合搅动了整个行业。业内人士担心微信会不会延续腾讯QQ的“基因”,不断“整合”业内其他相对成熟的创新业务,转而成为各路创业者的终结者,甚至有业内人士评价,不少软件和互联网企业将因此“前景堪忧”。
  
  关键词四:投资
  
  从国际市场看,脸书(Facebook)和推特(Twitter)在今年的上市无疑成了移动互联网的又一个“引爆点”。目前这两家公司市值分别达到了1176亿美元和222亿美元。
  
  虽然国内IPO大门被封一年多,但不妨碍移动互联网公司的并购和海外上市。今年7月,百度以19亿美元并购91无线成为中国互联网领域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案。
  
  天使投资人、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表示:“以PC为终端的互联网正变为传统行业。”他直言,IDG资本已提前布局移动互联网,投资91无线、3G门户、小米手机等优秀移动互联网公司,所以,即使是在今天的投资寒冬,IDG也能通过并购等退出,并成为收获最多的一年。
  
  从中国投资协会股权和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近一年以来的月度统计看,依托于移动互联网的投资案例几乎在每个月都名列前茅。预计未来移动互联网投资将持续出现新热点,一些投资机构已经开始布局,进入移动互联网投资2.0时代。
  
  关键词五:硬件
  
  今年,围绕移动互联网的硬件发展和创新方兴未艾,甚至被看做是下一个“金矿”。由于硬件制造成本大幅降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沉迷”于互联网和社交网站的硅谷正慢慢重回赖以成名的产业——硬件制造。谷歌、微软、亚马逊等巨头相继涉足硬件领域。
  
  同样,一批中国企业在硬件创新热潮中崭露头角,小米手机、智能电视或电视盒子、可穿戴设备等都受到投资者青睐和消费者追捧。同时,硬件、App和云技术相结合构成新的硬件产品,给包括医疗在内的传统行业也带来新变化。熊晓鸽认为,无线终端发展一定会很快,在下一个十年,移动互联网将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根据工信部调研报告显示,智能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机等智能终端,在未来3年间销售额将超过2万亿元。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13450.html